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脚步丈量毛南乡 文化薪火点亮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兴青年团队'
  2025年7月,一支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实践团队深入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支由应用数学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将目光聚焦于毛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用扎实的调研和创新的实践,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筹备始于五月。团队系统收集整理毛南族历史文化资料,涵盖学术文献、地方档案和实地采集素材,形成近十万字的背景数据库。六月,他们联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青年"志愿服务团,共同设计《毛南族文化传承现状调研问卷》,通过线上渠道收集三百余份有效样本,初步摸清语言使用衰减、传统技艺断层等核心问题。这些前期工作为实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月初,团队进驻卡蒲乡。在阳光正好,绿意盎然的山区,考虑到当地部分老人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回答线上问卷,同学们采用"问卷+入户"双线并行的方式,走访了五十余户毛南族家庭。他们蹲在灶台边听老人讲述"分龙节"的古老仪式,坐在竹楼里记录《开坛歌》的濒危曲调,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藤编背篓的十二道工序。那些藤条经纬里,无不编织着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而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也是《毛南族文化基因图谱》和《非遗技艺影像档案》的理论来源。除此之外,实践小组同学们也就当地的农民伯伯们学习劈柴,锯竹,固定辣椒植株,以及采摘毛辣果,辣椒等志愿活动,同时同学们也在辛勤劳作之余品尝了自己亲手采摘的毛辣果,酸甜可口,令人留恋。
  实践的突破发生在八月。面对传统文化传播困境,团队创造性地推出"四语短视频计划"。他们将自己的实践过程记录成一系列短视频,发表在抖音等热门短视频平台,一方面记录了卡蒲毛南族乡的独特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的美丽,另一方面,通过热门的网络流行梗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聚焦在毛南小村庄里,聚焦在可口美味的毛辣果身上。采用短视频的方式,十分优秀地结合了当下主流通讯结构,发挥了时代主流特征优势,实现了对卡蒲毛南族乡的各种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美味当地特产毛辣果的良好宣传。实践小组的成员们还通过BGM的切换,画面的转变,具体明了地展现了“三下乡”实践地具体内容,一群身处大城市,从未干过农活地大学生们,身份摇身一变,变成了蹲在农田中,除草固定植株,采摘果实的当地农民。利用强烈的反差感来体现三下乡的真实可信度,体现大学生们的认真负责。在种种短视频中,不难看出,实践小组的同学们都是收获颇丰,而这些短视频也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轨迹当中一抹无法抹去的色彩。
  七天的实践让"兴青年团队"完成了从文化观察者到劳动参与者的身份转化。量化数据显示:小组入户访谈覆盖全乡61户家庭,采集濒危古歌音频17段,参与采摘的毛辣果产量达53公斤。短视频传播产生实效——以劈柴锯竹、辣椒分拣为主题的八条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2万次,卡蒲乡电商站接到的毛辣果咨询量环比也同时上升。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们首次理解藤编纹样的几何结构实为民族迁徙的拓扑映射,而灶台边被辣汁刺痛舌尖的体验,让年轻人真正读懂毛南谚语"汗腌的果子才甜"的内涵。团队返程虽未带走一些乡村特产,但却在卡蒲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