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建立清晰的身体边界认知,近日,一场以“身体红绿灯”为主题的安全教育课程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坪寨CPA春蕾小学开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云南向日葵队的两名实践队成员顾小康、刘梦情通过分龄化教学、互动游戏与情景演练,让学生系统学习身体隐私保护知识,掌握应对潜在风险的实用技能,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图为上课画面顾小康摄
课程以《安全拍拍乐》游戏开场,“伸出我的右手,摸摸你的头;伸出我的左手,摸摸你的肩……”学生们在实践队成员刘梦情指令下完成亲密接触游戏,过程中老师反复强调:“若任何接触让你不适,都可以立刻拒绝。”
二年级学生一诺分享:“当同学碰我后背时,我觉得痒痒的,马上躲开了,老师说这是保护自己的权利。”游戏后,实践队成员刘梦情引导学生思考“不舒服的接触”与身体边界的关系,自然引入“身体红绿灯”概念——如同马路上的红绿灯守护交通安全,我们的身体也有需要警惕的“红灯区”、需谨慎判断的“黄灯区”和安全社交的“绿灯区”。

图为安全拍拍乐游戏环节顾小康摄
课程通过图文展示与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精准识别身体各区域。红灯区,即小背心、小裤衩覆盖的隐私部位(女生包括乳房、生殖器、臀部,男生包括生殖器、臀部)。实践队成员顾小康强调:“这些部位是绝对禁区,任何人都无权随意看、摸或讨论,即使是医生检查,也需家长陪同并说明原因。”黄灯区,涵盖脖子、脸颊、嘴唇、后背、肚子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接触需“尊重感受”,例如亲友亲吻脸颊若让人不适,同样可以拒绝。绿灯区,包括手掌、前臂、肩膀外侧、头顶等,适用于击掌、握手等日常社交,但接触前提是“双方舒适”。

图为识别身体红绿灯环节刘梦情摄
在“圈出我的红绿灯”活动中,学生们在人体简笔画上用红、黄、绿三色标记对应区域,现场正确率达98%,有效强化了对身体边界的认知。
“坏人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你认识的人。”实践队成员顾小康结合案例指出,70%以上的未成年人侵害案件由熟人实施,这一结论引发学生震动。课程详细讲解了需立即警惕的“四大警报”,即眼神警报、言语警报、碰触警报、危险地点警报。
实践队成员顾小康还揭露了坏人常用手段:利诱、威胁、哄骗、情感操控,并通过情景辨析让学生判断典型案例,如“大哥哥说想亲亲摸摸”属于碰触警报,“陌生人让带路去小巷”属于危险地点警报等。

图为“四大警报”案例辨析环节刘梦情摄
“安全技能大闯关”环节中,实践队成员刘梦情总结了“六步自救法”。学生们分组应对模拟场景面对陌生人问路,多数能说出“我可以指路但不能带路,您问警察吧”。遇到熟人不当触碰,能大声说“请不要碰我”并跑向人群。
活动最后,全体学生齐唱安全歌谣:“红灯区域不准碰;黄灯区域要思考;绿灯闪亮请通行……被人伤害不隐瞒,告诉家长最安全。”
云南向日葵队的负责人王楠表示,希望“身体红绿灯”教育将纳入常态化教学,后续将联合社区开展家长课堂,形成保护合力。正如参与学生在反馈中所写:“现在我知道,我的身体我做主,不舒服就要勇敢说‘不’。”这种对身体边界的清晰认知,正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安全铠甲”。
撰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云南向日葵队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