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博物馆之行:深耕红土,传承精神铸新篇
淮北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郭沫若题写馆名,建筑融合运河与煤文化特色。现为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25年推出周口店遗址文化展等特色临展,是了解淮北历史与运河文明的重要窗口。2025年7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前往淮北市博物馆开展暑期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正门拍摄的图文
站在淮北市博物馆的展厅里,指尖划过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漕运瓷器,作为青年志愿者,仿佛触到了千年前运河水面跳动的晨光。那些带着冰裂纹的瓷片、锈迹斑斑的漕运工具,不仅是隋唐盛世的见证,更藏着先辈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当大运河的商船载着粮草贯通南北时,他们或许未曾想过,千年后的青年会在这里读懂“实干兴邦”的密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参观学习的图文。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依次参观了古代文明展区,淮北历史名人展区,运河遗韵展区,柳孜盛景展区。在参观的过程中,志愿们注意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柳孜遗址出土的夯土里,混着先民们反复捶打的草茎,那是为了让河堤更坚固;沉船残骸里的麻绳,每一道绳结都打得均匀紧实,藏着对“责任”二字的朴素注解。青春从不是空泛的呐喊,就像古人用一砖一瓦筑就运河,我们也在用一言一行垒起时代的根基。
最让实践团热血沸腾的,是展厅里那组“运河边的抗倭故事”浮雕。明代淮北军民在运河沿线筑起防御工事,用智慧和勇气击退侵略者,那些斑驳的箭镞痕迹,至今仍在诉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这让志愿者想起青年志愿者团队里的伙伴们:有人在防汛一线扛沙袋,有人在疫情防控中守卡点,有人在乡村振兴中教技术——我们或许没有先辈们的金戈铁马,但同样在用青春的力量守护脚下的土地。

图为实践队员讨论柳孜盛景的图文。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依次参观了古代文明展区,淮北历史名人展区,运河遗韵展区,柳孜盛景展区。在参观的过程中,志愿们注意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柳孜遗址出土的夯土里,混着先民们反复捶打的草茎,那是为了让河堤更坚固;沉船残骸里的麻绳,每一道绳结都打得均匀紧实,藏着对“责任”二字的朴素注解。青春从不是空泛的呐喊,就像古人用一砖一瓦筑就运河,我们也在用一言一行垒起时代的根基。

图为志愿者拍摄的“淮北舰”的图文
下午五时许,团队成员们一天的暑期实践即将步入尾声,夕阳透过玻璃幕墙,给“运河遗韵”展厅里的航船模型镀上金边。这座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写给青年的“精神坐标”:古人用运河连接南北,我们用奋斗连接梦想;先辈用坚守铸就文明,我们用担当续写华章。作为志愿者,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讲解者,更是精神的接力者——就像大运河的水始终向前,青春的力量也永远向着光、向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