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了解、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琼花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2日前往扬州琼花观以及非遗珍宝馆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感受快节奏时代下的宁静致远。
扬州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拥有大运河博物馆、琼花观、珍宝馆等国家级文化地标。本次调研以“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公众教育创新”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究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教育服务及运营管理中的实践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定位,通过“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等常设展,结合VR划船、复闸动态投影等科技手段,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例如,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观众可登入20米长的康熙时期沙飞船实体模型,通过数字投影穿越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两岸,直观感受漕运文化的繁荣。这种“实体+虚拟”的展陈模式,使初中生平均停留时间超15分钟,显著提升知识吸收效率。
同时,博物馆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服务:
•中小学生:设置“运河密码破解任务”,如寻找刻有“工部监造”字样的石碑,通过游戏化学习激发兴趣;
•老年游客:结合扬州盐商住宅模型、清代漕运总督奏折等展品,侧重运河与城市发展的关联;
•国际游客:提供多语种导览器,并融入方言互动环节,如用苏州话朗读《漕运章程》,增强文化代入感。
据2025年4月实践团队统计,72%的游客希望增加夜间开放场次,55%的家长建议开设运河主题亲子工作坊,反映出公众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
尽管博物馆获评“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空间利用不足:部分区域未充分开发,建议增设临时主题展或文化节活动;
•标识系统模糊:母婴室与第三卫生间指示不醒目,需优化动线设计;
•志愿者培训短板:当前培训侧重历史知识,缺乏应急救护、特殊人群接待等实务技能。
据2025年7月扬州市文旅局数据,琼花观珍宝馆年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达65%。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互动体验增强了文化记忆”,87%的家长表示“愿意为深度文化产品支付溢价”。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年均增长30%,印证了“文化+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团队成员提出综合建议与未来展望,例如
1.优化公共服务细节
•增设电子意见墙,实时收集游客建议并分类处理;
•开发无障碍导览系统,为残障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2.深化区域文化合作
•联合大明寺、个园等景点推出“运河文化研学路线”,整合历史、宗教、园林资源;
•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共建“数字文物共享平台”,实现跨馆AR联动展示。
3.强化非遗传承创新
•设立“青年非遗工坊”,提供创业扶持与市场对接;
•开发“运河淤泥文创”系列,将保护工程副产品转化为文化载体。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与琼花观珍宝馆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保护需兼顾“守正”与“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分众服务、社群运营等手段,静态文物可转化为文化传播的活性载体。未来,博物馆应进一步发挥文化中枢作用,构建“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协同机制,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