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 “零碳 π 实践团” 走进环境教育馆:以青春之力播撒绿色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 “零碳 π 实践团”
  
  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走进环境教育馆:以青春之力播撒绿色种子
  七月的南通,暑气渐盛,却挡不住一群青年践行环保的热忱。7月18日下午一点,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的4名成员踏着阳光走进南通环境教育馆,开启了他们暑期实践的第一站。这座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展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藏着南通百年环保的智慧与当下绿色发展的密码。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环保的思考与热忱,在这里与游客、工作人员、小学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年龄、职业的环保对话,让绿色理念在一次次互动中悄然生根发芽。
  初入展馆:一场与绿色历史的相遇
  南通环境教育馆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展区由环保历史回眸区、南通环保实践区、环境医院、地球生境、绿色生活、未来世界、智慧环保、大气超级站八大区块组成,像八颗紧密相连的珠子,串联起环保的过去与未来。通过实物陈列、互动装置、多媒体影像等方式,清晰地串联起南通从近代到当代的环保脉络。
  实践团的同学们刚走进展馆,就被入口处两面墙上陈列着的精心制作的小型昆虫、植物标本吸引住了目光。透明的玻璃展盒中,蝴蝶翅膀上的斑斓花纹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叶脉清晰的植物标本静静躺着,它们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南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蓬勃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察标本。陈宝龙摄)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们迅速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小会,明确了各自的分工:2名同学担任"环保观察员",负责与展馆内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度访谈,挖掘更多环保故事;1名同学化身"绿色引导员",协助展馆工作人员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互动活动,拉近孩子们与环保的距离;剩下1名同学则承担"记录者"角色,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珍贵的瞬间,用文字细致地记录现场的点滴。
  童言童语:环保意识在互动中萌芽
  "小朋友们,我们在馆里看到了很多关于环境污染危害的展示,那小朋友请你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小事,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实践团成员蹲下身,笑着问经过的小朋友们。她手里拿着一个可回收塑料瓶模型,指尖轻轻点了点瓶身上的循环标志,耐心解释道:“就像这个瓶子,如果随手丢掉,它可能会在土地里躺上好几百年,变成污染环境的垃圾;但如果我们把它丢进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经过处理就能重新变成有用的资源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小学生。陈宝龙摄)
  这场面向小学生的互动,原本计划是"提问-回答"的简单模式,却在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变成了一场热闹的"环保妙招分享会"。有的孩子说"妈妈用淘米水浇花,说这样不浪费";有的孩子分享"爸爸上班改骑电动车了,说能少排尾气";还有孩子认真地说"我教奶奶认垃圾桶上的标志,现在她分类比我还准"。
  实践团成员们特意准备了"环保小任务卡",上面印着"今天关灯1小时""随手捡10片垃圾"等简单行动。当实践团成员把卡片递给孩子们时,有位10岁的小朋友突然举起手:"姐姐,我能多要几张吗?我想分给班里的同学,我们一起做。"这个瞬间,孩子们举着任务卡的笑脸,比展馆里的灯光还要明亮。
  历史回响:从张謇实践看当代环保智慧
  在"近代环保先声"展区,一组青铜雕塑静静在柔和的灯光下:张謇先生手持图纸,凝视着南通的水系地图。这位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不仅为南通奠定了近代工业基础,更留下了珍贵的生态智慧。实践团的"观察员"们正围着展馆研究员身边,倾听这段跨越百年的环保故事。
  "很多人知道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却少有人知他是中国近代环保的先驱。"工作人员指着展柜里的《南通县水利志》复刻本,上面记载着张謇在1912年主持的"保坍工程":为防止长江岸线坍塌,他引入欧美先进技术,在沿江种植芦苇、修建丁坝,既稳固了岸线,又形成了天然湿地。"这比西方‘生态工程’概念的提出,早了近半个世纪。"
  工作人员领着大家走到一幅巨大的现代南通地图前,指着长江边的"五山地区"介绍道:"这里曾经是钢厂、码头聚集的工业区,烟囱林立,粉尘漫天,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这几年我们拆掉了厂房,种上了大量的树木,恢复了湿地生态,就像张謇先生当年治理江岸一样,遵循‘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国家森林公园,环境特别好,去年还有人在这里发现了多年未见的江豚,这可是生态变好的最好证明。"
  这段对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实践团成员在采访笔记里写道:"张謇说:‘实业救国,生态立城’,跨越百年时光长河,这份理念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区别在于,当年是他一人先行,在环保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在是千万人携手同行,共同为守护绿色家园而努力。"
  碳路同行:每个人都是减碳主角
  展馆最具科技感的"碳足迹"展区,成了实践团传递零碳理念的主阵地。这里的"个人碳计算器"能通过输入出行方式、饮食结构等数据,算出日均碳排放量。实践团成员们化身"碳路讲解员",带着游客体验这个装置。
  场馆里的二氧化碳呼吸检测器也特别受欢迎,它的外形像一个小巧的太空舱。实践团成员笑着邀请游客:"来,对着这个小管子轻轻呼一口气,它就能测出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多少。"有个小男孩好奇地凑过去,鼓起腮帮子呼了一口气,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数字。实践团成员抓住机会解释:"我们每个人每天呼吸都会排出二氧化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平时我们做好环保小事,比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就能减少其他地方排出的二氧化碳,为减碳出一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带领检测呼出二氧化碳。陈宝龙摄)
  旁边的三辆运动自行车更是热闹,好多游客都跃跃欲试。实践团成员在一旁介绍:“大家骑上自行车,大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咱们的运动量,还有因为骑车减少的碳排放量。你看,骑得越久,运动量越大,减少的碳排放就越多,这可是在为地球做贡献呢。”一位中年叔叔骑了一会儿,看着大屏幕上不断上涨的数字,笑着说:“平时总说碳中和,具体怎么做没概念。现在知道了,原来少开一天车、少点一次外卖,多多骑车就是在减碳。"他当场在"碳路者打卡处"的电子屏边上按下按钮,成为“第097660位碳路者”。

  (图为游客进行减碳自行车运动。陈宝龙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学习感受。陈宝龙摄)
  实践团成员们借着这些神奇的科技装置,让游客们直观地感受到碳排放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让零碳理念在互动体验中悄悄住进了大家心里。
  绿色接力:从展馆到生活的行动延伸
  下午四点,光线穿透云层,阳光直射大地,实践活动也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们在展馆门口的树荫下召开了简短的总结会。“一开始我以为环保是很宏大的课题,离我们很遥远,今天才发现,它藏在小朋友的任务卡里,它藏在小朋友稚嫩的任务卡里,躲在渔民直播间的渔网旁,还系在老人拎菜的布袋子里。”实践团成员的总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的首站实践,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从展馆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越来越多人用行动证明:绿色发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日常选择;守护地球家园,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共同约定。
  这场青春与环保的相遇还在继续。实践团离开后,展馆的灯光依旧亮着,见证着从展馆延伸到生活的绿色接力,在更多人手中传递,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活动合照。陈宝龙摄)
  (通讯员陈宝龙)
三下乡推荐
  • 铭史铸魂 智领未来
  • 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指尖智荟”科技志愿服务团赴宿迁泗洪太平实验学开展科普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