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大学子探索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队

  长安大学“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龙井村,以非遗产业振兴、文化根脉铸魂、民族交融聚力,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有效路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深挖文化根脉,激活非遗产业新动能

  实践队聚焦龙井村“一村百坊”非遗集群,系统梳理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以文化创新激活产业内生动力,为吸引青年返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图 1酒坊探访

  在刺梨酿酒坊,队员们全程记录31道工艺、108个环节的匠心坚守,品味承载布依族待客文化的醇香佳酿。

图 2辣坊经验学习

  于辣坊现场,见证传统晒腌剁封技艺与现代电商深度融合,解码非遗产品日销千单的产业密码。

图 3银饰锻打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谨的银坊,锻打签刻的铿锵声中,体悟“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扎根”的坚守与创新。

图 4豆染体验

  步入染坊,“民族团结主题长卷”的共创模式生动诠释多民族“技艺共传、产业共兴”的发展理念。

  队员们认识到:这些工坊正通过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文化传承-价值提升-人才回归”的内生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架设语言桥梁,打通文化传播新渠道

  实践队紧扣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创新推普模式强化文化传播效能。通过精准调研与场景化教学双轨并行,破解语言壁垒对文旅融合的制约,助力布依文化走向大众。

  实践队设计专项问卷并走访调查200余人,系统梳理出了龙井村村民的语言习惯、推普难点及非遗认知基础。

图 5创意折纸活动

图 6游泳比赛精彩瞬间

  面向村中儿童策划游泳竞赛、创意折纸等文体活动,在游戏互动中教授、推广普通话。

图 7篝火晚会直播现场

  协助举办篝火晚会并实时直播,将铜鼓舞、转场舞等非遗展演推向云端,吸引互动点赞超2万次,用数字技术助力布依古歌焕发新生。

共铸民族之情,构建共同体意识新阵地

  实践队立足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溯源民族交融史实、赓续红色基因等方式,让精神血脉助力民族团结。

图 8参观民族博物馆

  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唐代汉彝纹饰互鉴的青瓷罐、多民族符号融合的农具等文物,证实民族团结发展历程;与各族青少年共学剪纸与扎染技艺,在协作中播撒“美美与共”的种子。

图 9探访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探访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感悟抗战时期各族群众共建秘密运输网的守望相助,将“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注入当代实践。

图 10实践队合影

  当千年酒香在非遗工坊里淬炼出产业密码,当童言稚语在推普课堂内编织成传播网络,当各族人民在篝火光影中共绘团结同心圆,实践队以文化铸魂夯实产业根基,用语言架桥联通龙井发展,借文化交融铸牢精神纽带,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了“产业拓新径、文化续华章、团结固根基”的青春篇章。

  供图、供稿: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