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12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10名学子组成的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深入六安市金寨县开展茶文化调研活动。队员们带着笔记本、相机等调研装备,走进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走访周边茶园与茶农,在盛夏时节探寻这一传统名茶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用青春视角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思考。
博物馆里寻根脉:老物件诉说百年茶事
实践第一天上午,实践队专程来到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这座以茶为主题的展馆,深藏着六安瓜片数百年来的记忆。推开大门,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历史的厚重感也油然而生。
展柜里,一张清代的“六安茶引”泛黄却完整,上面清晰标注着茶叶的产地、数量与运输路线。“这就相当于当时的茶叶‘通行证’,有了它才能合法流通,可见六安瓜片在当时的地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茶引介绍。队员们围在展柜前,有的用手机拍摄细节,有的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还有的轻声讨论着古代茶叶贸易的场景。
在“制作技艺”展区,一组民国时期的制茶工具格外醒目:铁锅、竹匾、木耙,虽已有些陈旧,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考究。“那时候没有机器,杀青全靠这口铁锅,火候全凭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工作人员拿起一把竹制揉捻工具演示,“揉捻时要顺着一个方向,力道得均匀,这样茶叶的滋味才能充分释放。”队员们认真观察着工具的纹路,有的还特意用手感受竹片的光滑度,想象着当年茶农制茶的专注。
展馆尽头的影像区,正循环播放着六安瓜片制作的全过程。从采茶时对叶片的严格挑选,到杀青时铁锅上的翻腾,再到烘焙时的耐心等待,队员们站在屏幕前看得入神。“原来一片茶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变成我们喝到的茶,太不容易了。”一名队员忍不住感叹。
茶园访农:夏日管护里的茶人智慧
离开博物馆,队员们走进附近的茶园。虽非采茶季,茶农们正忙着给茶树除草、修剪枝条。见到学生们来访,茶农们放下手中的农具,热情地邀请大家坐在树荫下聊起了‘茶经’。
“博物馆里讲的是老历史,我给你们说说现在的茶园管理。”一位老茶农指着身旁的茶树说,“夏天雨水多,杂草长得快,不及时除掉会抢茶树的养分;枝条长得太乱,通风不好容易生病,所以得经常修剪。”他边说边拿起剪刀,示范如何剪掉病弱枝,“你们看,留下的都是壮实的枝条,明年春天才能长出好叶子。”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在笔记本上勾勒出修剪后的茶树形态,有人向茶农请教不同季节的管护重点。“为什么六安瓜片只采叶片,不采芽头呢?”一名队员问道。老茶农笑着解释:“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叶片长得厚实,滋味才够浓。就像熬汤,得用老母鸡才香,一个道理。”生动的比喻让队员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记下。
聊到茶叶的销售,茶农们说起当下的新变化:“现在不光靠线下卖,年轻人还帮我们开了网店,虽然操作不太熟练,但订单确实多了。”队员们立刻拿出手机,和茶农一起翻看网店页面,还贴心地记下了茶农们在运营中遇到的问题,计划回去后整理成简单的操作指南。
青春感悟:让老茶韵融入新时光
实践最后一天,队员们围坐在茶园的树荫下,分享着这几日的所见所闻与心得感悟。大家摊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茶农的话语、博物馆的展品细节,还有随手画下的茶树形态和工具草图。
“以前总觉得喝茶是很简单的事,现在才知道每一口茶汤里都藏着这么多历史和学问。”一名队员翻着相册里的博物馆照片说,“那些老茶引、老工具,就像会说话一样,告诉我们六安瓜片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有人结合茶农提到的电商难题,提议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机卖茶小手册”,把注册账号、上传图片、回复咨询等步骤写得简单明了,方便茶农对照操作;还有人想到可以用短视频记录茶农的日常管护,配上通俗的解说,让更多人了解“非采茶季”的茶园故事。
“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帮博物馆设计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文创产品,像印着老茶引图案的书签,或者把制茶步骤做成漫画贴纸,让更多同龄人愿意了解这些老文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轻松的交流中迸发出不少新想法。
夕阳西下,队员们与茶农挥手告别,带着满满的笔记和感悟踏上归途。正如带队老师所说:“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同学们在六安瓜片的茶香里读懂了传承的意义,更找到了青年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用真诚去倾听,用行动去连接,让老茶韵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这正是‘三下乡’实践教会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