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下乡”|村香晨韵:美育特色课程——非遗药香专题
(作者:广州新华学院村香晨韵突击队队员罗林源、李健炜)
村香晨韵突击队美育课程教学开启第七天旅程。同学们体验制作非遗文化—香包。在了解药材知识后,动手体验了香包制作,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完成了一场与自然药材和古老智慧的对话。
介绍香包文化
香包作为承载千年智慧的非遗文创,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兼具驱虫避邪、传递情谊的功能,是民俗文化中鲜活的符号。
课堂上,支教老师以“寻宝之旅”的趣味形式展开教学,先通过视频和猜药材的名称进行互动,让同学们理解“药材是大自然的小医生”——即能治病、调理身体的植物、动物或矿物。随后,重点介绍了三大类药材:植物家族里,艾草像“天然小暖炉”,可暖身、缓解蚊虫叮咬;丁香能温暖肚子,缓解呕吐和腹痛;薄荷是“清凉小超人”,能舒缓鼻塞;陈皮可化痰顺气;广藿香能解暑、增进食欲;豆蔻和青皮则有助于消化。动物家族中,鹿茸营养丰富能强体,蜂蜜可润嗓子。矿物家族的石膏能辅助降温,朱砂虽为药材,但需遵循“不随便摸、不偷偷尝、不靠近口鼻闻”的原则。支教老师还讲述了香包与传统文化。如:神农尝百草,端午节挂艾草菖蒲寓意“健康防护”,中秋节桂花酒与“仙药”传说相关,让同学们明白香包不仅是手工艺,更是文化载体。最后,同学们将学到的药材知识融入香包制作,在动手过程中加深了对非遗文化与传统医药知识的理解。
开始制作
队员们首先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非遗药香香囊”第二课时的制作要点。“香囊”以艾草、薄荷、丁香等天然药材为核心,利用药材的天然香气和功效,不同搭配能带来驱蚊、安神等不同作用,而这次用到的香囊布袋早已提前准备好——不仅绣有传统纹样,角落还缀着小巧的吉祥图案,每一个都精致又特别。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亲自动手完成香囊的时刻啦!他们先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分装整齐的药材中挑选搭配,再将选好的药材小心地依次装入香囊布袋,最后用彩绳将袋口系紧,一个个带着天然药香的香囊就基本完成了!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选的药材香味,有的还主动帮同学调整绳结松紧。队员们则在一旁细致提醒大家装药材时轻一点、慢一点,避免洒漏,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作品展示
孩子们自豪地举起手中的香囊,向身边的伙伴展示着自己挑选的药材搭配,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孩子们通过亲手填充药材的过程,触摸到了非遗药香的温度,让这一枚枚传统香囊承载起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也让非遗文化在指尖的实践中焕发出鲜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