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瓷心绘红村:陶大学子两载深耕,以瓷为笔续写赣北红色振兴篇章

2025-07-31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瓷心·乡迹”暑期社会实践队
         6月25日至7月23日,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西安村,这座深藏于赣北群山中的江西省“红色名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建设者”。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瓷心·乡迹”暑期社会实践队,继2024年用5万块青花瓷片在前程村铸就革命剪影墙后,今年将“以瓷述史”的匠心推向纵深。他们直面西安村红色旅游线路模糊、红色产业薄弱等痛点,以瓷艺创新与产业设计破局红色资源沉睡困境。
从“一墙剪影”到“一村史诗”
        西安村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1933年,中共浮梁县委由前程村迁此,成为浮东南游击根据地的重要支点。1940年7月,张仁海等地下工作者在此壮烈牺牲。6月28日,实践队深入考察浮梁县县委旧址,走访村庄,倾听尘封往事。
(图为实践队参观中共浮梁县委旧址,吕欣雨供图)
           “前程村的青花墙是壮阔的象征,西安村需要更深刻的本土叙事。”实践队队长尧佳怡表示。实践队摒弃单一青花拼贴,用深沉而热烈的红瓷勾勒烈士张仁海为红军筹集草帽物资、秘密传递情报等鲜活故事,精准再现了历史的悲壮与信念的灼热。
(图为“红色名村”村牌和红色瓷墙全貌,李雨恒、王迎风、王一如供图)
           实践队系统测绘村内多处红色遗址,据此精心规划出一条涵盖中共县委旧址纪念馆、张仁海、张松清烈士墓、红色学堂、红军食堂,红色瓷墙并设计融合红瓷元素的导览标识系统。散落的革命“珍珠”终被串联,游客“找不到、看不懂”的难题迎刃而解。
 
从文创设计到蜂蜜罐里的“红色经济学”
             红色资源要可持续,产业支撑是关键。实践队延续了以瓷载艺、以艺兴村的理念,深挖西安村红色IP与物产资源,设计开发了“红映浮梁”系列首批文创产品。在搪瓷杯、保温瓶上绘制红军故事场景,让红色记忆融入日常生活;设计帆布袋、铅笔、笔记本、徽章、钥匙扣、明信片和拼图,巧妙融合红色符号与现代设计,吸引年轻群体。这些产品,是红色记忆可触可感的载体,更是产业化的探索。
(图为“红映浮梁”系列文创产品全景图,熊浩泉供图)
            实践队还为西安村的野生百花蜜设计产品包装,打造品牌“浮野蜜踪”。命名巧妙呼应蜜蜂追寻百花与红军山林作战的坚韧精神。包装主图以西安村肥沃的大山为背景,主图中山茶花、稻穗和油菜花被百花托起,强调西安村野生蜜蜂采百蜜的特点。“这包装讲好了蜂蜜故事,更连上了我们村的红!”养蜂人老董捧着样品赞不绝口。实践队积极推动“设计-生产-销售”链条构建,联系本地资源进行文创试产,并探索将“浮野蜜踪”与红色旅游路线、驿站结合销售,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图为“浮野蜜踪”蜂蜜设计效果图,王迎风供图)
从躬身实践到薪火相传
         “从前程村的一面墙,到西安村的一条红色产业路,我们的‘瓷心’之路越走越实。”指导老师张鑫感慨道。近三十天的烈日汗水,换来的是红色历史的生动再现,是乡村振兴希望的萌芽。西安村支书指着焕然一新的瓷艺墙和规划图,信心满怀:“陶大学子带来的不仅是‘面子’光鲜!这清晰的旅游线引来人,这能‘讲故事’的瓷墙和‘能卖钱’的文创和蜂蜜留住人、富了民,这才是咱红色名村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金钥匙!”
 

(图为实践队合照,高淇供图)

(图为实践队合照,党艺琦供图)
 
          从描绘革命的壮阔身影,到铭刻家乡的烽火细节;从打造一处文化地标,到激活一条红旅线路、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品牌,景德镇陶瓷大学“瓷心·乡迹”实践队以瓷为笔,在赣北红土地上持续书写着高校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答卷。瓷都的薪火,正点亮更多红色村庄的未来;青春的足迹,将继续踏响新时代的振兴强音。
 
 
通讯员:张鑫 尧佳怡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瓷心·乡迹”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07-3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