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2025年7月3日至16日,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赤坑红旅先锋队赴汕尾赤坑镇开展为期14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通过资源挖掘、模式创新与文化传播,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动能。
深挖乡土肌理,激活“红”“绿”资源
先锋队首先聚焦赤坑镇“红色基因+绿色产业”双重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与红色地标奠定实践基础:走访泽康水产、昊成荔枝园等支柱产业基地,梳理咸淡水养殖、荔枝种植、“冰淇淋番薯”等特色资源,挖掘“渔旅融合”“IP赋能”潜力;同时踏访沙港烈士陵园、海丰六区苏维埃南路指挥处旧址等遗址,记录革命故事,发现部分遗迹维护不足、文旅转化薄弱等问题。
创新融合路径,打造“三位一体”实践模式体”实践模式

以“资源—规划—落地”为主线,先锋队将红色文化与农文旅深度绑定,形成可复制的振兴方案:针对传统养殖基地文旅需求,设计“
红旅+渔旅”研学路线,助力泽康水产向“观光+体验”景点升级;为“冰淇淋番薯”设计Q版IP及表情包,赋予农产品文化符号价值。同时,针对遗址保护与教育功能不足问题,串联革命遗迹、田园风光、产业基地,推出“
一日红旅研学线”,实现“红色教育+绿色生态+乡村体验”三位一体融合。
传播赤坑声音,让乡土故事走向全国
通过“视觉+听觉”多维传播矩阵,先锋队扩大实践影响力,助力赤坑品牌出圈:拍摄宣传片及系列短视频,以红色遗址为魂、田园风光为韵、产业活力为骨,在微信等平台累计获得超5万次阅读;原创《赤坑谣》歌曲,用音乐承载乡愁记忆,让赤坑故事通过旋律直抵人心。
从资源挖掘到融合创新,从产业赋能到文化传播,赤坑红旅先锋队的实践之路,既是高校智慧扎根乡土的“破题”,也是青年力量服务乡村的“解题”。这支队伍以“
红色文化+农文旅”为钥匙,打开了赤坑镇振兴发展的新空间,更以实干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担当。未来,当更多青春身影接续奋斗,“百千万工程”的画卷必将在乡土间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