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文化强国建设,7月11日-7月18日,北方民族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宁滇红脉传薪”三下乡实践团队紧扣“宁滇红脉,匠心同行”主题,深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体悟东川传统技艺的温度,书写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阿旺镇党建长廊的合照。王孝雨 供图
铜韵寻踪:古艺新生里的文化根脉
实践团首站为东川区铜文化馆,铜文化馆是东川区的典型博物馆,它记载着东川因铜资源而发生兴衰变化的历史。在宣讲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了解到了铜矿开采与冶炼史,并围绕传承展开热烈讨论。实践团成员动情表示:“此行不仅厘清了东川铜矿开采、冶炼的千年发展轨迹,更直观感受了古矿冶技术的精妙智慧,深刻体会到“坚韧、精工”的铜匠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意义非凡,既填补了团队成员文化认知上的空白,更在心底铸牢了文化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鼓乐传情:集体实践中的技艺接力
东川区文化馆内,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课火热开讲。实践团成员深度体验了当地市级非遗项目——根植于彝族先民祭祀、节庆与日常生活的彝族鼓舞、木叶吹奏与彝族山歌。在馆长杨丽丹引荐下,三位非遗传承人带领成员们走进这些古老技艺。团队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教授下,尝试了击鼓、选叶、抿边、运气吹奏等,在体验中感悟非遗文化魅力。“我们东川服饰亮,爱唱歌来爱跳舞!”——学唱山歌时,众人的歌声在共同旋律中汇聚交融,质朴而嘹亮。鼓点激荡、叶音婉转、歌声飞扬,这场沉浸式体验,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将非遗传承的薪火悄然传递。
图为彝族鼓舞传承人对实践团进行教学的图片。张宇川 供图
织纹续脉:协作实践中的文化共鸣
彝族刺绣以“挑花”“贴布绣”为特色,常用太阳纹、羊角纹等图案,承载着族群迁徙与农耕文明记忆。区级非遗传承人朱米米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些都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作品,每一针都饱含着她对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厚热爱——“它们不是展品,更像是会呼吸的族人”。深耕这项非遗四十余年,朱老师早已将“区级非遗传承人”与“守艺人”的身份融为一体,四十载的坚守创新、传承发展,让在场的青年们深受触动。随后,朱老师与非遗馆工作人员亲切地为实践团队员们讲解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与艰难发展历程,让大家系统了解了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筑牢了他们的民族自信。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实践团青年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更激励着他们以青春之力投身民族文化传承,让这份坚守与热爱在新时代延续,让彝族刺绣等乡土非遗在青年的关注与参与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区级非遗传承人朱米米老师教实践团成员制作彝族刺绣的图片。 吕晓雯 供图
雏雁护航:非遗童趣里的传承萌芽
实践团在东川区雏雁护航基地开展非遗互动活动,带着孩子们开启一场“非遗童趣之旅”。首先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团队概况和实践内容,向孩子们展示了非遗实践所获,同时介绍了来自宁夏的非遗特色八宝茶,构建了一个云南与宁夏的非遗文化沟通桥梁。之后成员们一边教孩子们辨识食材,一边讲述八宝茶的传承故事,让孩子们挑选搭配属于自己的八宝茶,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在编织中国结的环节更热闹,实践团成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绕线、打结。孩子们举着自己编的歪扭结绳,初次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意义。之后志愿者讲起东川的彝族鼓舞、毛纺织技艺,还播放了录制的鼓点视频。这场互动里,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技艺,而是成了茶香里的温暖、绳结里的童趣,这更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文化传承的小小种子。
图为雏燕护航基地学生与实践团成员的合影。张森 供图
实践团的到来,为东川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鼓乐声里,东川的民族韵律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织机经纬间,老手艺有了更年轻的表达;铜馆光影中,“铜都”底蕴被更多人知晓;童心互动里,传承的根基扎得更深。东川的文化不再是孤守的传统,而是在青春力量的参与下,成为更贴近生活、更具生命力的“活态文脉”。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实践活动,更是为东川文化振兴注入的持久活力——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让文化在传播中强起来,让这片红土上的文化自信愈发坚定,让乡村文化建设的画卷愈发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