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十八洞村苗绣,一根丝线绣出文化传承与经济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讲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7月19日,湖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探苗绣智韵 创科技薪传”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曾因“精准扶贫”而闻名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开展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探寻苗绣这门古老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针线”。
图为当地绣娘绣党旗 赵赢政摄
针尖上的千年智慧 “苗绣不打底稿,全凭心中构图,一针一线都藏着祖先的故事。”在十八洞村的苗绣工坊里,团队了解到苗绣“三绝”的独特之处。除了苗绣非遗传承人石顺莲擅长的绉绣,“打籽绣”用线绕针形成的颗粒状花纹,如同缀满碎钻的星河;“辫绣”则将丝线编织成辫子状再绣于布面,坚韧耐磨的特性使得“辫绣”常被用于孩童的虎头帽。这些技法皆需数年功底才能被熟练掌握,一幅中等大小的绣品,绣娘通常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完成。
“你看这纹样,翅膀上的羽毛要分七层配色,从绯红到靛蓝,得用二十四种色线渐变过渡。”年轻绣娘施林娇指着一幅绣品《百鸟朝凤》介绍道。她手机里存着三十多组传统纹样的数字化档案,这些源自苗族古歌、迁徙史的图案,如今通过拍照存档、电脑配色等方式得以系统保存。
图为石顺莲作品 赵赢政摄
从“闺中技艺”到“致富产业” 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扬这一“特长”,2014年,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非遗传承人石顺莲担任理事长。在她的精心指导下,95%以上的妇女都参加了苗绣专业培训。在村头的苗绣合作社展厅里,挂满了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绣品:笔记本封面缀着简约的蝴蝶纹,手提袋采用苗绣经典的“万字纹”边框,就连年轻人追捧的潮牌卫衣上,也点缀着抽象化的苗绣图腾。合作社负责人龙献文拿起一件标价899元的绣品外套介绍:“这是我们与长沙设计师合作的款式,上个月刚接到500件的订单。”
十八洞村的苗绣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合作社刚成立时,绣娘们仍沿用传统土布与丝线,产品销路狭窄。转机出现在2019年,驻村工作队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将苗绣元素拆解重构,开发出服饰、家居用品等八大类300多款产品。如今,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全村87名绣娘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图为团队与绣娘合影 赵赢政摄
苗绣传承于远古的祖先,集结了穿越时空不同技法的万全气象。以针线作笔画,以服饰为纸页,苗人把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赏过的景,用独特的技法糅合在一针一线里,于千变万化中凝结万物有灵的“灵”。这种特殊的“灵气”“灵魂”不仅体现于纹样中,也体现在独一无二的针法上,例如锡绣、绉绣、堆绣等特殊针法仅在苗绣中所用。不同的针法连接着苗族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注脚,承载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苗绣产业助力发展 “苗绣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我们苗族的文化密码。”村支书施金通告诉团队,村里正计划建设苗绣文化博物馆,将收集到的300多件老绣品进行系统陈列。同时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苗绣专业定向班,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设计的复合型人才。2017年2月,全村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时,苗绣产业收入占年收入的三分之一。2021年2月,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现如今村集体收入与日俱增,截止2023年已经增长至380万元。据了解,花垣绣娘目前从业人员近4000人,全县苗绣、织锦生产经营厂家共158家,年生产加工制作产品181万件,年收入可达1.5亿元。
石顺莲老人表示:“一根丝线能绣出凤凰,一群人的力量能绣出好日子。”十八洞村的苗绣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十八洞村贡献人物 赵赢政摄
图为团队在十八洞村村委会前合影 赵赢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