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号召,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文耘乡野”实践团于7月23日赴兴化市开展“文耘乡野·青春笃行”社会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探访当地博物馆、历史老街等景点,挖掘兴化市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品早茶,感市井里的文旅温度
清晨的兴化弥漫着烟火气,实践团成员在当地负责人的安排下,品尝了有着唐宋历史底蕴的兴化早茶。甜咸干丝、皮薄馅大的包子、热气腾腾的蒸饺等特色美食,搭配一杯清茶,构成了独特的“早茶文化”场景。这种承载着地方记忆的饮食文化,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兴化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为当地文旅发展增添了生活气息。
探展馆,解码历史文化基因
与其他现代化建筑式的博物馆不同,位于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兴化市博物馆,以三层仿古结构彰显古韵,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让实践团成员一进门便纷纷惊叹“历史底蕴扑面而来”。该馆与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三馆合一,现有馆藏文物2456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39件,其中郑板桥书画真迹、唐代出土银锭等尤为珍贵。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系统了解了兴化从“昭阳古邑”到现代百强县市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了北宋滩涂治理、范仲淹修筑捍海堤等历史节点,深刻感受到当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发展密码。由此可见,兴化市博物馆不仅是兴化历史文化的聚宝盆,更是兴化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博物馆建筑与展陈都很有特色,虽然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但我们相信在政府以及人民与我们的一同努力下它会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成员表示,后续计划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助力扩大兴化历史文化及文旅影响力。
逛老街,感受非遗与市井的共生
毗邻郑板桥故居的金东门老街,保留了大量明清古民居,传统商铺与市井气息交融。当地政府通过原真性修缮,引入板桥道情表演、竹编体验、糖画制作等非遗项目,让老街在延续烟火气的同时,成为非遗传承的活态载体。“老街不仅是景点,更是兴化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生活化文旅’很有吸引力。”实践团成员评价道。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对兴化文旅资源的独特性与发展潜力有了更为立体、深刻的认知。从早茶里的市井温情到博物馆中的历史纵深以及金东门老街的非遗活力,兴化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特质。
接下来,实践团将梳理调研成果,聚焦“资源整合与宣传推广”形成可行性方案。计划通过团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推出系列内容,用短视频展现博物馆文物、老街非遗等亮点,并联动本地平台开展互动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兴化。
实践团成员们期待,以这次实践为起点,让更多人走进兴化——品味早茶里的烟火,读懂老街里的故事,带走“难得糊涂”的文创记忆,最终以文旅之力助益当地发展,让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