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暑期三下乡沾化枣缘队的同学们来到了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用青春力量助力家乡冬枣产业的发展。
夕阳西斜,炙热的温度和沉闷的空气却未衰减半分。前些日子,山东地区普遍进入了罕见的高温,阳光正烈,沾化枣缘队的成员们早早到达了沾化冬枣大棚。大棚内的温度比室外还要高三四度,连日的高温使枣树的细叶都蜷缩在一起,嫩绿的冬枣耷拉着脑袋挂坠在枝头。而枣农阿姨们穿梭在枣树之间,仅露出的几寸皮肤都是被阳光照射出的“勋章”。
7月下旬至8月正是沾化冬枣果实膨大关键期,提升果实的重量和甜度是后续高产优质的基础。三下乡实践队的同学们了解得知枣农们农务繁忙,队员们深入冬枣园,直面采收前的关键管理需求。“冬枣成熟前,得把小的摘掉,留下大的,还要剪掉枯枝败叶,这样营养才能集中供给大枣,成熟后才更甜。”阿姨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着劳作要领。顺着阿姨的指引,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队员们用袖口护住掌心,小心翼翼地摘除旁侧的小枣,生怕伤及旁边的大果,动作由高到低、循环往复;个子高的队员则伸长胳膊,用细长的手指捏住细小枝桠,仔细掐去枯枝败叶。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在烈日下重复多遍,渐渐显露出辛劳——不知过了多久,地上已落满摘下的枯叶与坏果。
队员帮助枣农摘枣 栾佳乐摄
“阿姨们,我给您送水来了!”沾化枣缘队的王怡萌同学一声呼喊让埋头劳作的同学们纷纷抬头,挺直酸痛的腰杆。此时的炎热早已超出常人耐受范围,然而环顾四周,枣农们却依旧专注于手中的活计,正如古诗所云“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面对送来的水,阿姨们连连摆手:“我们有水,不用啦!”“田家少闲月,足蒸暑土气”,深知农忙不易的同学们没有停下,还是坚持将瓶装水送到了每位枣农手中。劳动间隙,大家一同站在枣林里饮水歇脚,阳光下,农民们勤劳淳朴的本色在汗水中愈发鲜明。
枣农阿姨和沾化枣缘队同学一同喝水休息,交流冬枣产业现状 栾佳乐摄
休息时,队员们不禁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真正帮助他们呢?”大家想到,或许可以通过自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片枣园。听到同学们的想法,阿姨笑着说:“未来,是你们大学生的喽!要靠你们了。”同学们深知,自己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本领也尚显稚嫩,但即便力量微小,也愿为有意义的事全力以赴。
这片土地上,虽有年轻人口外流的现实,却始终承载着乡村振兴与产业致富的希望。而这群大学生的到来,正为这份希望注入了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