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泾渭寻踪:青春对话红色历史,初心传承水利文明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红色资源是镌刻历史的丰碑,水利智慧是滋养文明的长河。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025年7月11日至15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星火传泾渭,春风度云阳”实践队踏上泾渭流域的土地,用脚步丈量红色印记,用心灵触摸历史温度,让革命年代的信仰之火与千百年的治水精神,在青春的接力中焕发新的光芒。
踏访青训旧址,触摸青春热血
7月11日,实践队走进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这片土地被誉为抗战初期“革命青年的熔炉”,1937至1940年间,万余名爱国青年在此淬火成钢。队员们凝视馆内珍贵史料,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奉献情怀扑面而来。访谈中,讲解员深入解读“以知识为刃、以行动为戈”的青训班精神内核,“防空洞旁油灯下坚持研学”的故事,更让在场者无不动容。队员们在宣誓广场重温入党誓词,立志接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让青训班的青春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声。

实践队队员参观安吴青训班纪念展
漫步千年文庙,聆听信仰回响
7月12日,实践队步入泾阳博物馆,仿佛跌入历史的长廊。戟门巍峨屹立,大成殿肃穆庄重,这些历经地震与战火却屡屡重生的建筑,是文脉传承最坚韧的见证。队员们指尖拂过岁月痕迹,从劫后余生的古建与文物中,读懂了守护传统文化的分量,也愈发清晰:厚重的历史土壤,正是红色精神茁壮成长的根基。

实践队队员参观泾阳博物馆
午后,实践队来到先锋红色记忆展馆——这座由杨杰老人倾尽心力打造的“红色宝库”,3000余件藏品从毛主席塑像、像章到革命书刊、战地画报,构筑起立体的红色精神图谱。杨杰馆长带着对党的赤诚与历史责任感,讲述收藏初心:“怕年轻人忘了来时的路,我就想用这点民间力量,把红色记忆留住。”他寄语青年:“要知来路、明去处,把先辈的接力棒接稳。”队员们在史料与讲述中,重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拼搏的征程,红色基因如溪流汇入血脉,激荡起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决心。

实践队员采访杨杰老人
探寻治水长卷,传承千年智慧
7月13日,实践队走进陕西水文博物馆。从远古先民“疏堵结合”的治水尝试,到当代科技赋能的智慧水利,展馆如一幅长卷,铺展出水与文明共生的密码。队员们深入领会“因势利导、知水善治”的古老智慧,见证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水文从零散记录到系统监测的跨越,在“水文科技”展区,自研设备与科研成果背后,是水文人“敢啃硬骨头”的创新韧劲。
实践队队员阅读水文发展历程
对话先贤后辈,践行青春使命
7月14日,实践队首站抵达李仪祉纪念馆。这位与西北大学渊源深厚的近现代水利先驱,以“治水安邦”的毕生追求,在队员心中立起一座精神丰碑。谒陵之行如一场洗礼,指引大家以先贤为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浪潮。
下午,队员们与选调生李帅学长围坐交流。他扎根基层的故事里,有红色文化传承的巧思,更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是要在田埂上、街巷间活起来的。”学长的话让队员们明白: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实的历练。大家决心让红色精神化作脚下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实践队队员与李帅学长合影留念
五天的泾渭之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安吴青训班的油灯照见今日青年的眼眸,泾阳文庙的梁柱撑起文脉传承的脊梁,红色展馆的藏品诉说着民间守护的赤诚,水文博物馆的仪器丈量着古今治水的接力,李仪祉先生的理想与基层选调生的实践遥相呼应。
这些印记终将沉淀为青春的养分——红色基因是精神坐标,水利智慧是行动指南,文脉传承是底气来源。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带着这份收获踏上归途,而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有新讲法,让治水精神在实践中有新传承,这便是泾渭寻踪留给青年的答案,也是青春写给时代的承诺。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湘江北去窑烟袅,青春执笔绘新窑
  • 湘水汤汤,窑烟袅袅。当夏日的清风拂过铜官古镇斑驳的墙垣,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的年轻身影
  • 2025-07-28
  • 趣味推普进乡村 墨香笑语传文明
  • 7月21日,玉溪师范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走进云南文山马关县金厂镇集市,开展“推普小驿站”活动。通过绕口令、药材名称互动
  • 2025-07-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