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味领航,数智兴农”突击队的队长,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对项目的认知,到过程中的拼搏实干,再到事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后期工作的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回味。
项目认知:数智技术赋能粤味农产品的价值洞察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农业领域的当下,本次百千万工程的项目核心使命在于破解清远源潭乌鬃鹅产品影响力不足、养殖条件受限的发展瓶颈。“粤味”不仅是地域农产品的代名词,更是岭南农业文化与生态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数智技术则是激活其潜力的关键引擎。
深入分析可知,广东农业数智化转型存在三重矛盾:传统养殖模式与精准化管理的需求落差、分散化生产与市场化流通的衔接断层、地域品牌价值与全国消费认知的信息不对称。基于此,突击队确立了“技术下沉、品牌上浮”的实施路径——既要让数智工具扎根田间地头,更要让粤味农产品借助数字化翅膀飞向广阔市场。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数智兴农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在尊重农业规律、贴合农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与乡土的深度融合。

实践路径:从田间调研到数智落地的全链条赋能(一)扎根一线:构建数智化需求图谱团队以清远源潭镇为核心调研区域,组建专项小组深入乌鬃鹅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村落,通过“养殖户访谈+生产流程跟踪+销售数据梳理”三维调研法,精准捕捉产业痛点:乌鬃鹅养殖存在育种标准化不足、疫病预警滞后等问题;销售端则面临线下渠道饱和、线上运营能力薄弱的困境。累计收集一手数据300余条,为后续工作奠定实证基础。
(二)协同攻坚: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联合广东省农科院专家组建“产学研”专班,针对乌鬃鹅产业设计数智方案:
(1)养殖端:实地参观养殖环境,通过引进数智化技术,提升养殖的效率,提高存活率。
(2)销售端:搭建“直播+电商”双平台,为当地的乌鬃鹅品牌进行宣传。
(3)品牌端:提炼“清远乌鬃鹅”地理标志故事,制作系列短视频内容15条。

其次,我们精准制定方案。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团队邀请到了广东省农科院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数智技术的特点和乌鬃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方案。
在实践中,我们还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通了线上市场。我们通过直播助农,宣传了当地的乌鬃鹅、丝苗米等产业,拓宽销售渠道。直播间的热度十分之高,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清远源潭的特色农产品。
(三)多维赋能:构建乡村振兴生态圈在产业帮扶之外,同步开展“数智启蒙”计划:通过支教活动向乡村儿童传递生态保护与科技认知,设计种植多肉等实操课程。
核心感悟:科技扎根乡土的成长启示在这场数智与农业的碰撞中,最深刻的收获莫过于对“落地性”三个字的重新认知。起初,我们带着成套的直播设备进村,却发现养殖场的环境极不稳定——这些“实验室之外的变量”,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科技兴农不是把技术“塞”给乡村,而是蹲下身来倾听需求,把复杂的算法转化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田间智慧。
记得第一次直播时,突击队从“乌鬃鹅的起源”开始宣传,到后来讲述“生态养殖”理念,单场直播带动人次提升。这个过程让我顿悟:数智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展现科技的炫酷,而在于唤醒人的潜能。当大学生从技术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乡村振兴才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这段经历更教会我:作为青年实践者,既要抬头看技术趋势,更要低头踩泥土芬芳。未来无论走到哪里,这份“接地气”的成长印记都将鞭策我——少一些“纸上谈兵”的傲慢,多一些“解剖麻雀”的耐心;少一些“一蹴而就”的浮躁,多一些“久久为功”的坚守。
未来展望:以数智之力续写兴农篇章对于后期的工作,我们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对本次项目进行全面总结,梳理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数智化农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我们要持续跟进项目成果,加强与农民、农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数智兴农之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扎根乡土的实践,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定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数智之花持续绽放在南粤大地上。
编辑:淦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