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学子“三下乡”——金叶映红果,步履丈量乡野新章
2025年7月11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茯茶话丰年,菜篮满关中”实践队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探访产业、文化、文旅的多维碰撞中,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实践队员出发前合影(贾珂凡摄)
泾阳县作为千年茯茶发源地,依托特色文化基因助推乡村振兴,深耕茯茶、番茄等特色农业,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及电商平台,让农产走向全国,让古老土地结出富民“金叶子”。如今,茯茶香气与番茄红韵晕染出乡村振兴画卷,泾阳正谱写着产业兴、乡村旺的新篇章。
番茄兔农场:科技+教育浇灌现代农业新苗
7月11日,实践队员深入泾阳县番茄兔农场开展调研。该农场是一座以接待幼儿园及小学研学团为核心,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及种植知识、拓展劳动技能的现代化农场,融合现代农业科普与劳动教育,形成了集番茄采摘、手工创作与爬宠科普于一体的特色体验。农场依托自有育种技术,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并通过代销农产品、开展电商培训搭建产销桥梁。
实践队员对番茄兔农场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负责人坦言,创业需亲力亲为,不仅成本高,压力也一直很大。目前虽靠科技缓解了灌溉、土壤肥力不足及病虫害等问题,却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不过,在团队的齐心协力下,通过持续不断的尝试,让农田融入经济发展成为现实,生动诠释了人才振兴对盘活土地资源、带动乡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实践队员采访农场负责人(雷可莹摄)
番茄兔农场通过“科技+产业+教育”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型,其探索为新时代“菜篮子”工程提供了鲜活样本,凸显了产业链延伸对贯通城乡、激活乡村的关键价值。
茯茶小镇:千年茶香织就文旅兴村锦绣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泾阳县茯茶小镇,深入了解茯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制作工艺。茯茶小镇坐落于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区域内,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小镇以“茶产业+文化旅游”为核心,整合茯茶生产、关中民俗、商业贸易与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集文化传承、旅游体验与经济增收于一体的特色模式,成为带动周边致富的活力引擎。
实践队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小镇凭借茶旅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游客既能在特色小吃街品尝陕西特色风味,也能在亲手参与茯茶制作,还能走进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千年茯茶的发展历史与独特制作工艺,特别是黑茶类茯茶中特有的“金花菌”(冠突散囊菌),以及其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序。
产业链条上,小镇构建了“生产—文化—旅游—消费”的闭环生态。直销店店主向队员们介绍到,该店茯茶产品涵盖扶贫口粮茶与陈年老茶等多层次品类,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通过直播带货拓展市场。更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带动了人才“回流”——如店主女儿从博物馆讲解员转型为连锁店长,青年参与产业链各环节成为常态。这一模式既传承了传统茶文化,又以“普惠+品质”的销售策略惠及民生,凸显了“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的振兴路径。

实践队员采访茯茶直销店店主(王瑶摄)
茯茶小镇通过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以产业融合盘活乡村经济,以文化底蕴塑造品牌魅力,以人才反哺注入可持续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样本。
金柳市场:传统农贸的电商浪潮与坚守之困
7月13日,实践队走进咸阳市泾阳县金柳农贸市场,开展以农产品流通现状为主题的实地调研。金柳市场作为泾阳县核心农贸集散地,承载着农产品销售、批发与消费的重要职能,也是观察农村产业链条的重要窗口。
实践队深入市场一线,采访了水果摊贩、蔬菜批发商及特色小吃经营者,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与现实困境。一位经营水果的摊贩坦言,顾客群体主要集中在本地居民,虽然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但水果因易腐性和运输成本高,线上销售仍面临诸多难题。另一位大学生暑期返乡协助经营的蔬菜商户,则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农人的创业意识,他介绍,家庭蔬菜店不仅面向零售、向周边商超供货,还尝试在传统销售渠道中寻求突破。

实践队员采访水果摊贩(雷可莹摄)
随后,团队还走访了售卖泾阳传统小吃“让饸”的老字号店铺。张老板介绍,为应对夏季高温,她尝试将部分产品真空包装,以延长保质期,但对电商推广仍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电商运营需要精力和资金投入,而目前主要客户仍以本地居民为主。这些声音,折射出传统农贸经济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机遇与挑战,也让团队对“电商进乡村”的现实困境有了更深认识。
三渠镇:土地流转下的乡村变革与人才渴求
7月14日,实践队将调研的目光投向泾阳县三渠镇,实地走访皮刘村、白杨村艳子种植基地及村民委员会,聚焦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农村创业等核心议题,记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真实图景。
在泾阳县三渠镇皮刘村,实践队首先走访乡道,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整理废品的村民大爷。谈及当前村里的情况,大爷坦言:“村里的地基本都流转出去了,承包商请人打工,我们本地人多数外出务工,村委会也帮忙找些活路,家门口能干点活也不错。”寥寥数语,道出了村庄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结构性变化:土地集中经营已成常态,劳动力流向多元,传统农民的身份逐渐模糊。
沿着产业链进一步调研,实践队来到白杨村艳子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闷热潮湿,农民们仍在挥汗采摘,一片繁忙景象。


白杨村蔬菜种植基地(王瑶摄)
基地负责人介绍,设施农业不仅提升了产量和效率,也带动了周边劳动力的就业,但市场拓展与风险防控依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地政府通过贷款协调和农业保险,为基地经营减轻了不少压力。然而,当队员提到“是否尝试直播带货”时,负责人坦言:“直播需要高投入维持流量,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我们还是更看重批发市场和稳定的线下渠道。”当谈及对未来的期待时,负责人直言“特别盼着有大学生能来搭把手”——这句朴实的期盼,道出当下农村发展对青年智慧与活力的深切渴求。
在走访的最后,实践队来到白杨村村委会,恰逢县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班正在进行。培训旨在引导村民增强创业意识,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

白杨村创业培训班(雷可莹摄)
工作人员介绍,已有学员通过培训开始尝试农产品加工、电商零售等新模式。课堂上,二十多位村民认真听讲、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折射出农村基层对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强烈需求。这一幕,也让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场产业的变革,更是一场理念的革新。
为期四天的调研行程中,“茯茶话丰年,菜篮满关中”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产业发展的脉络,用耳朵倾听群众心声,用镜头定格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队员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重要指示为引领,牢记勤学笃行、勇挑重担、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要求,努力把课堂知识转化为乡村建设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专业所长,助力农业品牌传播与电商渠道拓展,积极回应时代号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谱写属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队员合影留念(宗秦浩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