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25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南京审计大学“红色基因教育”主题专项暑期实践小分队开展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探访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历史现场的实地考察,深入挖掘中国代表团在谈判过程中展现的智慧,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当代大学生理解历史、担当时代使命以及解读时代背景提供实践依据。
正文:
7月15日,团队成员通过线上沟通、线下交流的形式,借助媒体、互联网等手段,“赛博”了解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充实的准备。
7月16日至7月20日开展实地调研与历史考证等工作,近距离感受了历史的厚重感。期间,小队成员们参观了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图书馆和中共代表团成员在梅园的旧居,并在周恩来铜像前合照。
其中,7月16日和17日,队员们集中参观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以“谈判桌上的智慧”和“制度的优越性”为两个重要探索方向开展调研。踏入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团队成员被丰富的历史文物与详实的文献资料所震撼。馆内通过珍贵的照片、电报、手稿等,生动再现了1946 - 1947年间国共谈判的复杂局势。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凭借“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既坚守人民利益与和平建国的底线,又灵活应对国民党的各种刁难,巧妙利用国际国内舆论压力,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中国革命赢得了道义支持和战略主动。这一过程体现的不仅是谈判技巧,更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成员们仔细研读史料,结合场馆内的童声解读,深入分析谈判背后的政治、军事、外交考量,深刻领悟到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于制度优越性探究,陈列馆史料成为生动注脚。中共代表团在谈判中展现的团结协作、高效决策,映射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禀赋。对比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决策混乱,中共代表团以信仰凝聚共识,从周恩来等领导人到普通工作人员,目标一致、行动协同,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初心,转化为谈判桌上的韧性与智慧。这种制度优势,不仅支撑着谈判的坚守,更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党赢得民心、引领民族复兴的底层逻辑。由此,成员们体会到“人民的利益”与原则才是我党的精神密码。
7月18日,队员们转至周恩来图书馆,这座纪念周恩来诞辰百年而建的精神宝库,收藏着海量论著与文献。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场馆内布置了庆祝抗战胜利的标语,队员们认真阅读陈列的史料,感受我党领导人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
7月19日至20日,成员们参观了中共代表团梅园旧居。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这些看似普通的民国建筑,曾是国共谈判的重要阵地。周恩来居住的30号,屋内陈设简单朴素,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却见证了无数次重要决策的诞生。旧居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为防止特务监视而加高的痕迹,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同学们站在旧居中,仿佛能看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成员日夜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而进行激烈辩论的声音。
7月21日进入总结阶段。成员们回望历史、观照当下,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博弈日趋复杂,当年谈判桌上的“守正创新”,恰为当代外交提供镜鉴。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持续彰显,从“精准施策”到“全民同心”,本质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延伸。
身为新时代大学生,南审学子从梅园新村汲取的精神养分,正转化为行动自觉。未来,团队将以专业为翼,在金融服务、社会治理中,践行“人民至上”的制度初心;以青春为舟,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社会主义制度“和平、协作、为民”的价值。此次探访,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实践团队将持续深挖红色资源,让谈判智慧照亮前行路径,让制度优势转化为青年担当,驱动更多学子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续写“为人民、为国家”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