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风采展示 传承黎咀非遗文化,共筑健康乡村家园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进村入户护银龄健康用药“零距离”

  2025年7月13日,广东药科大学“药济东江”突击队走进龙川县黎咀镇龙潭村,开展“入户送健康,守护银龄平安”主题活动。队员们与村医协同联动,深入老年人家中,提供血压监测、用药指导与健康咨询等服务,以专业行动守护乡村老人的健康。
  
  
▲图为村医带领突击队队员进村入户,彭文婧摄

  精准监测筑防线,直面健康“高压”挑战

  在村医的带领下,突击队队员先后走访了10户家庭,共计为13位老人测量血压。在测量前,队员们细致询问老人近期是否有吸烟、饮用浓茶,或是进行剧烈劳作等情况,排除干扰因素,确保数据精准。测量统计结果显示,村中老人普遍存在高血压问题。“我今年83岁,自打查出高血压,药就没停过。”一位老人的感慨,道出了乡村老年群体对慢性病管理和科学用药的迫切需求。
  
  
▲图为突击队队员为老人测量血压,彭文婧摄 

  靶向服务补空白,筑牢科学用药屏障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队员们发现乡村老人普遍存在科学用药知识欠缺的问题。对此,突击队队员们结合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逐一检查日常服用药品的用法用量与保质期限,协助清理过期药品,严防误食风险。同时,队员们反复叮嘱老人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强调过期药品需交由社区定点回收,不可随意丢弃或服用,切实填补乡村用药指导的“空白区”。
  
  
▲图为突击队队员为老人科普安全用药知识,彭文婧摄
  
  测量科普结束后,老人们喜笑颜开,纷纷向队员们表达谢意。这次入户服务不仅加深了老人们的“按时服药”意识,更强化了科学用药的理念,为乡村银龄群体的健康再添一道坚实保障。

  青春赋能探戏韵非遗传承绽新光

  2025年7月14日,广东药科大学“药济东江”突击队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走进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手擎木偶戏,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邂逅木偶戏,解锁非遗密码

  当队员们踏入龙川木偶戏剧院,便被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包围。剧团团长骆志鸿担任向导,细致介绍龙川手擎木偶戏的发展脉络:它发源于民间婚丧嫁娶的助兴表演,经数代艺人打磨,融合当地方言、民俗特色,逐渐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看着陈列的各式木偶——有的身着传统戏服,有的雕刻着精致纹饰,队员们仿佛从木偶的眼神与姿态中,读懂了非遗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与乡土记忆。
  
  
▲图为突击队队员倾听木偶发展文化,幸宇轩摄  

  学艺木偶间,体悟匠心坚守

  在木偶制作工坊,老艺人向队员们讲解木偶制作流程:先以草纸糊出底壳作模具,制作时在模具上逐层糊纸,再通过水润让表面光滑,最后上色。体验聚焦于手擎木偶操作。因木偶把手形似枪,操控时像握枪,需配合特定指法。老艺人演示用丝线调控木偶嘴部开合、眼神流转、手部动作,队员尝试后,深知让木偶“活”起来,需精准把控力道与指法,体悟到非遗传承里,技艺传递的独特逻辑,以及老艺人坚守技艺的不易。
  
  
▲图为突击队队员模仿基本动作,幸宇轩摄

  创新传承路,青春赋能非遗

  结合药学专业特色,队员们与传承人探讨“非遗+医药”融合可能。他们走访当地村落,收集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民间传说,如“五指毛桃的由来”“牛大力的药用故事”,提议将这些内容改编成木偶戏片段,让非遗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同时,队员们用手机记录木偶制作、表演的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配上通俗易懂的解说,在校园平台和社交账号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有队员说:“我们或许成不了专业传承人,但可以做非遗的‘扩音器’,让更多同龄人看见它的魅力。”
  
  
▲图为突击队队员走访村落,刘轩羽摄
  
  此次探寻之行,队员们不仅触摸到龙川手擎木偶戏的艺术温度,更明确了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方向。未来,“药济东江”突击队将持续关注龙川木偶戏的传承现状,通过整理口述史料、设计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百年戏韵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踏访革命旧址 赓续红色薪火

  河源龙川讯7月16日,广东药科大学“药济东江”突击队奔赴龙川县黄布镇,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寨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追寻红色革命足迹。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沉浸式讲解,青年学子们重走东江革命之路,感悟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
  
  
▲图为突击队员参观苏维埃旧址,刘思彤摄
  
  在青砖砌筑的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药济东江”队员们仔细观看土地革命时期珍贵文物走进历史长廊。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和一段段详实的文字,无声诉说着1928年龙川首个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史诗。队员们驻足凝视展柜,俯身阅读展板,在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中,触摸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艰辛,了解革命先辈们开展的革命活动轨迹和战斗历程。1928年3月,中共龙川县委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开展"抗租抗税、分田分地"运动。尽管政权仅存续21天,但成功组建800人赤卫队武装,焚烧地主田契137张,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奠定重要基础。以黄布为中心的东江革命根据地如何成为连接赣南与粤东北的红色枢纽。“历史从未走远”,队员穆子耀在心得中写道,“黄布苏维埃旧址之行升华行程,见证革命痕迹,乡村振兴与革命征程交汇,青年担当在赓续精神血脉。黄布的枪声为农民争土地,今天我们为村民守健康,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的革命征程”。红色教育震撼队员们的心灵,革命文物无声诉说先辈的牺牲精神,在历史回响中淬炼信仰;铮铮誓言重燃初心,激励着吾辈赓续红色血脉,将忠诚担当融入时代使命。
  
  
▲图为突击队队员合影
  
  广东药科大学“药济东江”突击队队员们以红铸魂,踏访革命旧址重拾东江儿女信仰,赓续红色血脉。让青春力量点燃家乡振兴引擎,以专业热忱交织“健康白、非遗彩、革命红”,激励大家传承革命精神。
作者:进村入户护银龄:彭文婧 青春赋能探戏韵:梁泳诗 踏访革命旧址:孙培然 来源:广东药科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收割希望,定格幸福
  •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发展,七月伊始,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青衿筑梦·赋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抚
  • 2025-07-2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