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青承鱼灯突击队走进潘氏鱼灯工作室,在竹篾与绢纱交织的光影中,开启了与非遗传承人潘智江的对话,聆听鱼灯背后的光阴故事。
百年鱼灯溯源
大良鱼灯起源于清代中期的顺德,与当地渔业文化紧密相关,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并称岭南三大盛会。后因战争及时代变迁,鱼灯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直到20世纪末,在非遗传承人潘培森及其子潘智江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这项技艺才重焕生机。2019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级非遗名录;2024年,其传承保护案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案例”认证,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遗产。

在鱼灯技艺的传承之路上,潘智江作为第四代传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对话鱼灯匠人
专访嘉宾
潘氏大良鱼灯第四代传承人

潘智江老师
潘智江老师是顺德非遗文化大良鱼灯手艺人潘培森之子,作为顺德为数不多的大良鱼灯制作师傅,他跟随父亲学习技艺十余年。其作品既传承传统工艺,又创新发展为仿真型鱼灯,制作技艺备受推崇。作为潘氏大良鱼灯第四代传人,他始终专注技艺传承与创新,并于2020年被认定为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良鱼灯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问题回答

问:您最初是如何与鱼灯制作结下不解之缘的?
潘:我从6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鱼灯,现在成为了鱼灯的第四代传承人。小时候,在八月十五、元旦、春节等节日,家家户户拿着灯笼到街上游。我父亲做了鱼灯,我们就拿着鱼灯在街上走,这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小朋友看到就很羡慕,这让我感到特别高兴,也让我爱上了鱼灯制作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问:制作一盏传统鱼灯需要哪些步骤?在众多环节中,您认为哪个环节最难?
潘:传统鱼灯制作需经画模,开竹熏竹、扎架、煮胶涂纱、闷纱、描鳞著色、洗鳞、挂牌嵌眼和装灯等步骤,最难的是开竹熏竹和扎架。普通竹熏后易碳化发黑,而大良鱼灯需通过特殊火候控制,使竹材保持原色且不变形,此工艺为全球独有。大良鱼灯的扎架不同于普通竹扎工艺,我们连接两条竹篾时不会重叠,需精准把控力度避免断裂,确保骨架稳固。
问:了解到鱼灯制作对工匠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您觉得新手工匠在学习过程中,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潘:通常而言,要需先扎实掌握基础竹艺工艺,筑牢根基,然后再研习大良鱼灯技艺,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能学好鱼灯制作技艺。
问:当前大良鱼灯技艺的传承面临哪些主要困境?
潘:第一是传承人培养难,年轻人多因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不愿入行,即便非遗进校园培养兴趣,仍需解决“兴趣转化为职业”的断层问题。第二是市场供需矛盾,鱼灯手工制作效率低,我的订单经常供不应求,但规模化生产与传统工艺难以平衡,导致市场需求旺盛却产能不足。
问:近年来是否有通过短视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广鱼灯?效果如何?
潘:自2020年至今,鱼灯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作为纯手工艺创作,每件作品从构思设计到工序落地均需投入大量时间。受限于产能的问题,目前暂未全面拓展线上推广渠道,怕因订单激增导致交付周期延长,影响作品品质与客户体验
问: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能否谈谈您的经验和方法?
潘:传承鱼灯必须得保留核心工艺,坚持斑竹选材、竹篾烤制定型等传统技法,确保鱼灯骨架的文化基因不变。然后融入现代元素,可以结合酒店装饰、文创产品设计,在图案、灯光效果上创新,我自己也尝试将电动装置加入到鱼灯,进而吸引更多年轻群体。
问:您对未来十年大良鱼灯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潘:未来十年,将聚焦于“产业化传承”:计划开设工艺厂,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线上宣传扩大影响力,同时系统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大良鱼灯从地域非遗走向更广泛的文化市场,既保留手工匠心,又实现规模化传播。
非遗传承启示
成员感悟
听潘老师回忆童年,提着自家做的鱼灯穿街过巷,那份简单的快乐和旁人的羡慕,竟成了他一生坚守的起点。原来一盏鱼灯,不仅能点亮节日,更能点亮一个人心中的热爱。亲手触摸竹骨绢纱,才真正感受到这份手艺背后流淌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代代相传的温度和童年光影里的幸福。
——青承鱼灯突击队邹嘉琪
通过这次专访,听潘老师讲述四代人的坚守,方知一盏鱼灯的分量。它曾是孩童手中独一无二的骄傲,也历经风雨险些熄灭,终因两代人的执着而重焕生机。仿真鱼灯的创新,更让我看到老手艺在新时代的“呼吸”。与其说学习技艺,不如说触摸了一段在竹骨绢纱间流淌的光阴——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这份承载着祈愿与温度的光,继续在人们手中点亮。
——青承鱼灯突击队黄清
这次的专访启示我们:非遗传承的精髓,在于让传统技艺如鱼灯般,在创新活水中持续“游动”,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