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访郏县文庙触摸千年文脉传承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4年7月15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求知的热情。郑州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奔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开展以参观郏县文庙为核心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儒家文化与现代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意义非凡。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坐落于郏县老城南大街中段。它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那时,孔姓家族在时任县令的支持下捐资创建了这一庙宇。然而,北宋末年的战火无情地将其摧毁。到了金泰和六年,时任县令张志行带头再次重建了文庙,使其得以复兴与延续。历经宋、元、明、清多次增修重建,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县级文庙之一,也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这座三门四柱的木构建筑,斗拱层叠,飞檐翘角,雕刻精美。每一处斗拱都像是历史的拼图,紧密相连,支撑着岁月的重量;每一个翘角仿佛振翅欲飞的鸟儿,带着古老的梦想冲向天际;每一幅雕刻都栩栩如生,从龙凤呈祥到花鸟虫鱼,仿佛是时光的画笔勾勒出的精彩画卷。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驻足,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与惊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仔细观察着门上的纹饰,试图从这些细微之处探寻古代文化的密码。  
     踏入大成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殿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牌位上,仿佛为其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孔子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实践团队成员们静静地站立着,心中涌起一股对先哲的敬仰之情。 
    实践团队采访了郏县文庙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张所长。张所长介绍道:“郏县文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祭孔大典、国学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祭孔大典上,庄严肃穆的仪式、悠扬的古乐,让参与者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儒家文化的神圣与庄重;国学讲座则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经典,让听众受益匪浅。”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参与了文庙内的拓片体验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在碑刻上,用刷子轻轻拍打,再用拓包蘸取墨汁,均匀地涂抹在宣纸上。随着墨汁的渗透,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宣纸上。大家亲手制作拓片,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后有人表示:“这次拓片体验让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人意识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古老的碑刻仿佛是历史的使者,通过拓片将信息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文化瑰宝继续流传下去。”
 
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文庙内的建筑结构、雕刻工艺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发现,文庙的建筑布局和雕刻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和几何知识,这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和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棂星门的斗拱结构,其力学原理和稳定性设计,为人工智能在建筑结构优化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斗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受力分布,就像是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数据交互和模型优化,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对文庙内的游客流量、参观路线等进行了调研,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文庙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一些建议。例如,通过分析游客的参观路线和停留时间,可以优化文庙的导览服务,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他们建议在游客流量较大的区域增加引导标识,在游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设置更多的讲解点,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庙的文化内涵。
 
         此次参观郏县文庙,郑州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文韵寻踪”实践团队不仅领略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更深入了解了儒家文化的内涵。成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们也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就像一群文化的使者,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殿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

 
作者:袁波 来源:袁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融媒探径开新局,史馆非遗溯薪传
  • 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
  • 2025-07-2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