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五感”探非遗——南财学子沉浸式解码丽水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月22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五感耕云”实践团队前往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了一场以“‘五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探索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当代生命力。
        匠心技艺:指尖上的文明史诗
        走进丽水传统技艺展区,“丽水三宝”的精美展品吸引了团队的注意,其中青田石雕尤其引人注目。色彩斑斓、质地温润的青田石原料与巧夺天工的雕刻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团队重点记录了“因色取巧、依形就势”的创作理念。透过展柜,可见雕刻师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件名为《层峦叠嶂》的大型山子雕,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色彩与纹理,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这些凝聚着匠人智慧与岁月沉淀的作品,生动诠释了“巧夺天工”的真谛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图为团队拍摄的青田石雕成品 周雪雪 供图
        团队成员在此还进行了折纸的技艺体验,专注于方寸之间,感受纸张在指尖形成的微妙触感和形态的奇妙变化。薄纸翻飞间,花鸟形态逐渐呈现,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了“方寸之间显匠心”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折纸技艺 田诗颖 供图
        鼓词破壁:声波里的古今共振
        在“丽水鼓词”展区,团队见证了传统曲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展区设置了互动装置,团队成员饶有兴致地尝试操作。通过按钮选择不同的情节,古老的鼓词故事在声光电的演绎下焕发新生。三弦琴箱震动发出低沉共鸣,说唱人沙哑的嗓音穿透扩音器。“这个方式太新颖了,感觉和鼓词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团队成员徐舒缘感慨道。
        这种穿越时间的沉浸式体验,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丽水鼓词”作为“浙南活化石”的魅力所在,也为其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丽水鼓词 周雪雪 供图
        山歌越千年:聆听畲族千年的文化回响
        调研的第三站聚焦于展现畲族独特文化的展区。畲族婚俗的复原场景首先吸引了团队。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做表姐”“哭嫁”“拦路对歌”“传代”“喝宝塔茶”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一套精美的畲族新娘“凤凰装”陈列其中,其华丽的头饰、独特的拦腰与彩带,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密码。
        移步至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展台,色彩绚丽、纹样古朴的彩带令人目不暇接。通过深入了解,团队成员认识到彩带上的几何纹样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祖先传下的“意符文字”,记录着迁徙的历史和美好的祝福,每条带子都独一无二。
图为畲族彩带展品 周雪雪 供图
        触摸民族根脉,感悟传承使命
        通过此次深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调研,“五感耕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畲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特别是其“活态传承”模式的显著成效,同时也清醒认识到部分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方式亟待创新等挑战。团队成员表示,将认真梳理调研所得,整理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影像资料,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未来,团队将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丽水非遗保护的先进经验与生动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作者:周雪雪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社区普法 助力法治引擎
  • 7月15日-7月19日,“振兴乡村”实践团走进了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山泉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宣传
  • 2025-07-2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