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教的重要指示与重要讲话,践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组织12人到商丘市宋集镇周庄小学进行为期14天的乡村支教活动。伴随着清晨的蝉鸣,志愿者们已进入教室,用青春与知识为乡村孩子点亮新的晨光。
一、课堂进行中
课堂上的情况层出不穷。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着上着课,就跑到老师面前,“老师,老师什么时候吃饭呀?老师,这是什么?老师,几点下课呀?”这时队友们就得端好老师的架势,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认真听讲。
三四年级的个别小朋友非常的调皮,课堂上突然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趁老师转身板书就溜下座位溜达,批评两句还会梗着脖子不服气。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我们试着把批评换成“契约”:慢慢摸索出恩威并用的方法,上课前先把规矩讲清楚,谁要是能安安静静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就能得到一张“点歌券”,下课可以点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大家一起听;表现最亮眼的,名字还会登上“光荣榜”,胸前贴一朵小红花。于是,最皮的“魔童”开始为了点歌权挺直腰板,小手举得比谁都高——小红花的力量,有时比利剑更锋利。
王弋志 摄
高年级的同学们面随着小升初开学考试不免有升学压力,这时,支教团成员们就不仅要遭受他们知识,还要倾听他们的烦恼,做一枚知心大姐姐大哥哥。索性把公式、错题、由此衍生的新题统统铺在桌上,三遍讲不会就五遍,五遍还不懂,便搬来两张矮板凳,直到他们学会。并开导他们的心理,在走廊的月光下聊起“失败”与“远方”。那一刻,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度量衡,他们的叹息被夜风轻轻接住了。
黄淑静 摄
不同年级,不同孩子,性格迥异,就像一本本需要细细品读的书,翻到哪一页,都得用点心,才能读懂那些藏在“状况”背后的小心思,为他们写下新的注脚。
二、下课铃响啦
支教老师课间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小矛盾与小摩擦,变身超绝判官;
卢籽优 摄
又有同学告诉支教队员“老师,我的一块钱丢了”变身超级检察官;
卢籽优 摄
小朋友头发散了,化身耐心的造型师与发型师
徐瑞雪 摄
给同学们放餐盘,打饭,让他们排排做好,化身不抖勺的食堂阿姨,真是身兼数职。
黄淑静 摄
全体队员迅速转变角色,坚持身心投入,认真对待学校工作安排。每天晚上会对当天的各项情况以及各个班级出现的问题做总结汇报,通过深入备课,互相交流,互换班级,轮流上课,以更快更好更准确解决各项问题,维护好秩序,更好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
支教不仅丰富同学们的暑期生活,提前进行年级衔接的预科,更是大学生承担责任,进行实践的社会责任课,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让品格在汗水中淬火,让能力在一次次备课、家访、答疑、与魔童们的斗智斗勇里悄然拔节。
徐瑞雪 摄
(通讯员:徐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