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如东赶海记:滩涂拾贝的生态之旅与团队情谊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成员赴如东县小洋口海滩开展赶海生态实践,通过踩文蛤、捡泥螺等活动,探索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统渔耕文化传承路径。
  当日14时30分,实践团抵达退潮后的滩涂区域。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泥泞滩涂绵延数公里,深褐色淤泥与浅黄色沙质区域交错分布,形成独特的潮间带生态景观。据向导介绍,这种多样地质条件为文蛤、泥螺等底栖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实践队员踩着松软泥沙深入滩涂,初期因地形不熟频现踉跄,后通过身体前倾、脚掌大面积触地等技巧逐渐掌握行走方法。
  "快看!这有文蛤!"随着队员的惊呼,滩涂拾贝活动正式展开。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赶海项目,踩文蛤需掌握"稳、准、轻"三大要领:脚步稳以感知地下硬物,定位准以捕捉气孔、泥沙凸起等迹象,动作轻则避免生物钻沙逃逸。在渔民指导下,队员们发现文蛤多栖息于泥沙交界处及水流流经区域,通过按压感知椭圆形物体确定位置后,徒手刨开泥沙收获贝壳。某队员误将石块认作文蛤的插曲,及踩碎文蛤汁液溅脸的经历,成为实践中的生动记忆。
  在活动中,老渔民展示了赤脚寻蛤的传统技艺。"从小在滩涂长大,脚底板就是探测器。"其仅凭足部触感即可定位文蛤的技巧,令队员们惊叹传统渔耕智慧的精妙。团队在协作中形成互助机制:当有老师陷入泥坑时,队员们合力拉拽脱险;发现奇特生物时,众人围观察验,现场洋溢着探索与分享的氛围。
无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拍摄的海滩渔民赶海图,孙佳康供图。)
  
  据了解,文蛤俗称"天下第一鲜",其生存环境对滩涂生态质量要求严苛。实践团通过此次活动收集到滩涂生物分布数据,并记录渔民口述的生态变化经验。队员们表示,赶海不仅是收获海鲜的过程,更是理解海洋生态循环的实践课——每一次弯腰拾贝,都需兼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无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全体成员赶海结束合照留念。周承达供图。)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带着收获的文蛤与泥螺返程。滩涂上留下的脚印被潮水逐渐抚平,而队员们在拾贝中感悟的生态保护理念与团队协作精神,成为此次实践的深刻注脚。
  (通讯员:杨晨含杨文轩)
作者:杨文轩 来源: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