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农村群众的反诈意识与防范能力,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乡村地区的高发态势,6月24日至7月1日,滁州学院化工学院组建的反诈宣传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滁州市下辖的多个乡镇村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反诈宣传活动。这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公益行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贴近民心的内容,为乡村筑起一道坚实的“反诈防线”,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
农村地区因信息传播相对滞后、老年人口占比高、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一直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易受攻击区域。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做足了“功课”——通过走访滁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查阅近三年乡村诈骗案件卷宗,精准梳理出农村常见的诈骗类型:从“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的网络刷单陷阱,到冒充公检法人员的“权威恐吓”骗局,再到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以房养老”圈套,每一类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团队成员结合这些典型案例,精心设计了一套“接地气”的宣传方案,既保证专业性,又兼顾农村群众的接受习惯。
活动首日,团队在滁州市琅琊山景区拉开序幕。志愿者们将精心制作的反诈海报在广场周边的电线杆、公告栏一一张贴,海报上“刷单就是诈骗,起步就是陷阱”“公检法不会网上办案,更不会让你转账”等醒目标语,迅速吸引了赶集村民的目光。“大爷,您看这个案例,和您上次说的‘有人打电话让您领补贴’是不是很像?”团队成员曹同学拿着宣传手册,向围观的老人耐心讲解,手册里用漫画形式还原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步骤,配上方言注解,让识字不多的村民也能轻松看懂。
除了静态宣传,互动式体验更让反诈知识“活”了起来。团队编排的反诈小剧场成为每场活动的“重头戏”:志愿者们化身“诈骗分子”“受骗村民”“民警”,演绎了一场“冒充客服退款”的骗局全过程——从“客服”热情来电说“商品质量有问题,可双倍退款”,到诱导受害者下载陌生APP、输入银行卡信息,再到民警及时出现揭穿骗局,生动的表演让台下观众看得入神。“原来骗子这么会演戏!”看完表演的张大妈连连感慨,“以后接到这种电话,我肯定先挂了再说!”在知识问答环节,村民们更是踊跃举手,答对题目还能获得印有反诈标语的鸡蛋、围裙等实用礼品,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针对农村老人智能手机使用率低、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团队专门安排了“入户攻坚”环节。志愿者们分成6个小组,跟着村干部走进独居老人、空巢家庭,一对一开展“贴身指导”。在珠龙镇北关村78岁的王爷爷家,志愿者发现他的手机里存着多个陌生号码,其中一个正是近期高发的“保健品诈骗”来电。“爷爷,这个‘国家反诈中心’APP您得装上,能自动拦截诈骗电话。”志愿者小戴一边帮老人下载,一边手把手教他如何开启来电预警、查询诈骗案例。王爷爷视力不好,小戴就把字体调到最大,反复演示了三遍,直到老人能独立操作才放心离开。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志愿者们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就像咱庄稼人不能信‘天上掉馅饼’,陌生人让转钱,咱先问儿女、问村干部,准没错。”
一周时间里,团队的足迹遍布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区、来安县的8个乡镇、23个行政村,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帮助600余名老年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覆盖村民超5000人。在来安县施官镇,一位曾因“冒充中奖”被骗走2000元的村民李大姐,主动在宣传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上次要是有人给我讲这些,我就不会上当了。现在我不光自己记牢,还天天提醒邻居们别犯傻。”这样的“现身说法”,让反诈宣传更具说服力。
活动接近尾声时,当地派出所民警也对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这些年轻人把反诈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弥补了我们基层警力的不足,最近一周辖区内诈骗预警电话明显减少,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实践团队的成员来说,这场活动也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课。“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专业知识,这次走进乡村才明白,真正的公益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用对方需要的方式提供帮助。”团队负责人曹同学在总结会上说。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三下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农村反诈工作的紧迫性,也坚定了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信念。(通讯员 曹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