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总结篇——古围言新语,红耕筑未来——古围红耕”突击队江古山村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三下乡总结篇——古围言新语,红耕筑未来——古围红耕”突击队江古山村实践纪实
响应号召,开启乡村振兴之旅

  广东新华学院“古围红耕”突击队以“深挖红色资源、赋能乡村蝶变、打造特色IP”为核心,奔赴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开展深度调研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当地居民、面对面访谈基层干部、实地深入古围楼等方式,系统梳理江古山村红色革命遗址、围楼文化记忆以及客家民俗风情。
  在为期八天的调研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古村肌理,用镜头记录历史印记,以青年视角挖掘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并着手策划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形象,为江古山村活化红色基因、传播乡土文化注入青春动能。

多元探索,挖掘乡村振兴价值

  走出校园,深入乡野,在此次活动中,突击队成员们探访九龙楼、九牧楼、怀德楼、双桂楼、思源亭、英东县委旧址以及林氏宗祠等,感受红色精神的厚重、古村落的沧桑、乡野的新貌与自然的馈赠;采访烈士后代、村委干部、村内老党员、越战老兵以及当地村民等,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深刻感受到江古山村近年来的变迁与振兴实践;挖掘红色故事、古围楼建筑技艺、红色文旅等特色资源,弘扬地域文化价值。
  
座谈扎根担使命,围楼共话振乡村

  青春聚力,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古围红耕”突击队以“调研+IP设计+围楼宣传”的创新模式深入江古山村,通过与横石水镇团委书记华彬森、江古山村村支书林志旺开展座谈交流,同时也与社工组织及当地群众密切联系,系统梳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客家围楼文化传承、生态资源开发等现状,并就文化IP打造、宣传视频制作等事项进行深度探讨,为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提供青年智慧。
  
田间地头齐劳作,助农收粮显担当

  农作物是农民的生存根基与经济命脉,承载着生活保障、收入来源与乡村发展希望,关乎民生根本。此次下乡,“古围红耕”突击队也深入江古山村田间地头,开展系列志愿服务:与农户抢收稻谷共御风雨,清理道路垃圾扮靓乡村,协助采摘茄整理菜园,冒雨抢收花生守护丰收,更细心为老人捆扎柴火传递温情。队员们以汗水浇灌责任田,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在泥土芬芳中绽放绚丽之花。
  
挖掘印迹,赓续革命精神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赓续革命精神挖掘红色印迹,“古围红耕”突击队走进江古山村思源亭和英东县委旧址,通过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聆听13位烈士英勇事迹、清扫亭周环境卫生、开展静默缅怀仪式等活动,系统梳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挖革命精神内涵,为激活乡村红色文旅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深入调研,了解振兴情况

  深入调研,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石。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古围红耕”突击队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走访江古山村当地村民、村委干部、村内老党员、越战老兵农庄主理人、烈士后代以及当地政府等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江古山村红色文化传承、古村落保护、生态文旅建设及乡村振兴整体推进情况。
  
青春淬炼,担当振兴使命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古围红耕”突击队以青春之名赴乡村振兴之约,于思源亭瞻仰烈士碑、聆听革命史、清扫遗址,以躬身守护传承红色基因;在江古山村田间抢收稻谷、清理垃圾、助农采摘,用汗水诠释志愿精神;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挖掘文化资源、策划IP设计,为乡村活化红色记忆注入青春动能,八日淬炼让青年学子从“旁观者”成长为“参与者”,深刻领悟乡村振兴需以红色为根、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未来将继续以青春笔墨绘就“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奋进篇章。
作者:广州新华学院苏凯武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