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滁州定远田野葱茏。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脉传薪·八秩寻访”实践团队近日走进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寻访该校2013届法学专业校友、现任九梓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王萌萌,探寻其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图为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宋之帅(左)、王萌萌(中间)与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队访谈现场
会议室背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陈瑾供图。
初心如磐:从法学课堂到乡间田埂的初心抉择
2013年毕业前夕,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工地上一位农民工大姐“如果家门口就有好工作,谁愿意背井离乡?”的感叹,触动了王萌萌。她放弃了在城市从事法律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定远县农村。“农村比城市更需要大学生,知识能给农村带来希望。”王萌萌说。她的法学专业背景和聚焦农村土地流转的毕业论文,为她日后服务乡村埋下了伏笔。
扎根深耕:以法为基破解难题,以实干担当赢得信任
初到西孔村,这位“城里来的女大学生”便遭遇信任危机。她利用法学专业对规则的理解,创新性地通过“赊销试用、无效退款”的方式,成功为村民引进质优价廉的化肥,打破了僵局。依托毗邻合肥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平整条件,王萌萌牵头成立“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草莓、葡萄等特色种植。她自建草莓园示范,带领村民实干。四年间,建成100亩草莓地、200亩葡萄园、300平方米育秧工厂,村民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西孔村由“落后村”蜕变为“明星村”。
在处理土地承包纠纷时,她运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厘清权责;面对村民法律意识薄弱,她邀请法官、检察官进村普法;创新设立“公益积分超市”,用“软规则”引导文明乡风。“法律不只是条文,更是让乡村更有序、公平的工具。”王萌萌表示。
图为九梓村公益积分超市兑换奖品。陈瑾供图。
履职担当:尽职履责,传递基层声音
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王萌萌带着“泥土温度”履职。她提出的“加快推进农村扶贫车间建设”建议得到重视并推动政策倾斜。2017年建成的吴圩镇首个扶贫车间,吸纳80余人就业,其中40余名贫困人口月收入超2500元。
2020年当选全国青联副主席后,她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人才短板”。结合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的切身体会,她邀请电商专家培训村民,并赴多地调研。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建议,呼吁构建乡村人才培育体系。
谈及“村干部年轻化”,王萌萌认为:“年轻人有闯劲、有新思想,能给乡村带来活力。但年轻化不是‘唯年龄论’,要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留下来,并与有经验的老村干部做好传承。”
图为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宋之帅(左)与王萌萌(右)进行交谈。陈瑾供图。
薪火相传:寄语时代青年,共赴乡村振兴
如今,作为九梓村党总支书记,王萌萌正推动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已吸引3家企业入驻,带动150人就业,村集体年收入稳步增长。
她寄语有意投身乡村建设的学弟学妹:“别把自己框死,乡村需要‘全科医生’。法学能做治理维权,工科能搞产业基建,文科能抓文化宣传。多了解乡村需求,发挥专业所长。”她同时坦言,投身乡村需有心理准备:“要耐得住‘慢’,坚持把小事做好;别怕‘吃亏’,付出的辛苦终将成为成长的礼物和村民的信任。”
“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更是‘需要人为’的阵地。希望大家带着青春的热忱和专业的底气,来这里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乡村的故事。”王萌萌说。
实践团队成员在走访扶贫车间、聆听村民讲述后深受触动,感受到她的初心是坚守‘乡村多一个建设者就是大变化’的朴素信念;恒心是彰显为乡村发展‘踏破鞋底磨破嘴皮’的实干担当;责任心是诠释‘把基层声音带到两会,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为民职责。这深刻诠释了“法脉传薪”不仅是法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代代工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精神的延续。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队成员(右)访谈王萌萌(左)。陈瑾供图。
(通讯员:李佳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