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皖西大地,稻浪翻滚,鹅鸣阵阵。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寻味皖西白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探索精神,深入六安市白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启了一场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之旅。从生态养殖场到现代化加工厂,从非遗博物馆到电商直播间,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解读产业,以青春之力为皖西白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养殖场里的“科技密码”:传统养殖的现代化蝶变 实践的首站,团队来到了金安区牧鹅生态养殖合作社。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池塘上,成群的皖西大白鹅在水中嬉戏,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过去养鹅全凭经验,现在得讲科学。”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叔一边向队员们展示自动投喂系统,一边感慨道。
在与养殖户的深入交流中,团队发现传统养殖模式正面临着成本高、疫病防控难等困境。“一只鹅从雏苗到出栏,饲料成本占比超过60%,要是遇上禽流感,一年的辛苦就可能白费。”新华畜牧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李姐的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的重要性。
为了探寻解决方案,队员们参与了饲料配比实验,记录白鹅生长数据,对比传统养殖与生态养殖的差异。当看到生态养殖模式下,白鹅发病率降低30%,出栏周期缩短15天,且肉质更受市场青睐时,队长陈香香兴奋地说:“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我们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出来,让更多养殖户看到生态养殖的优势。”
团队还特别关注了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在新华畜牧有限公司的粪污处理区,一套完整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让队员们眼前一亮。“鹅粪经过发酵处理,既能成为有机肥还田,又能产生沼气供养殖场使用,真正实现了绿色循环。”技术员的介绍,让队员们对“双碳”目标下的农业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一参观农户
博物馆中的“文化基因”:中兽医智慧的当代传承 第三日,实践团来到了元亨中兽医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陈列着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兽医工具和中草药标本,仿佛在诉说着中兽医文化的悠久历史。“这些草药看似普通,却是防治鹅病的良方。”博物馆馆长指着一株不起眼的艾草介绍道,“像鹅瘟这样的常见病,用艾草、金银花等草药配伍,防治效果丝毫不亚于西药,还没有药物残留。”
队员们认真学习了中草药防治鹅病的技术,详细记录了10多种常见鹅病的防治配方。“这不仅是技术,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队员李玉洁在笔记中写道。为了让更多养殖户受益,团队整理编写了《常见鹅病防治手册》,并在周边村庄开展了科普讲座。
讲座现场,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张大爷,您家的鹅要是出现腹泻,可以试试马齿苋和黄连煮水喂服。”队员潘纪赟耐心地解答着村民的疑问。当看到村民们拿着手册满意离去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的意义。“把古老的智慧用现代方式传播出去,让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火花,这是我们能做的贡献。”队长陈香香说道。
图二队员参观博物馆
生产线上的“价值革命”:全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 走进龙翔美食王禽业的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只只白鹅经过精细加工,变成了远销海外的法式鹅肝。“我们的鹅肝在欧洲市场能卖到每公斤300欧元,但这只是白鹅价值的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的话,引发了队员们对产业链延伸的思考。
在随后的两天里,团队先后走访了胜缘食品、明牛羽绒等企业,见证了白鹅从“舌尖”到“指尖”的华丽转身。在胜缘食品的卤制品车间,工人们正将鹅肉加工成各式卤味;在明牛羽绒的分拣车间,洁白的鹅毛经过分拣、清洗、消毒等工序,变成了高档羽绒制品的原料。“一只鹅从头到脚都是宝,通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能提升5-10倍。”企业技术员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不已。
团队还特别关注了产业链中的就业带动效应。在胜缘食品,队员们了解到企业员工中女性占比超过60%,平均月薪达到4000元以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有稳定收入,这样的工作我们很满意。”一位正在包装卤制品的大姐笑着说。这些鲜活的案例,被队员张聪慧详细记录在《六安市白鹅产业就业创业案例集》中。
针对产业链中存在的短板,团队也积极建言献策。在与企业的座谈会上,队员们提出了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等建议,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认可。“你们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龙翔美食王禽业的总经理如是说道。
图三参观相关产业,实地调查
直播间里的“流量密码”:电商赋能的品牌升级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皖西大白鹅制作的腊鹅,肉质紧实,风味独特……”在小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牧鹅姑娘”汤翠琳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产品。屏幕上,订单不断刷新,一场直播下来,销售额突破了50万元。
汤翠琳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青年,她创立的“合作社+电商+文旅”模式,让皖西白鹅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刚开始创业时,我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鹅,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汤翠琳向队员们分享着她的创业故事。
队员们认真学习了直播带货的技巧,分析了“牧鹅姑娘”品牌的运营策略。“从产品包装到直播话术,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创业的智慧。”队员汤越感慨道。为了帮助更多农户搭上电商快车,团队还组织了“乡村振兴与电商创业”宣讲会,邀请汤翠琳分享经验,吸引了50多名返乡青年参与。
实践团还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农户提供电商咨询服务。“大叔,您看这样设置商品详情页,能更吸引顾客……”队员们手把手地指导农户开设网店、优化产品展示。当看到农户们脸上露出收获的笑容时,队员卢兴岳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他们,再累也值得。”
图四参观直播间
青春答卷上的“振兴蓝图”:实践成果的多元转化 7天的实践虽然短暂,但团队的收获却十分丰硕。队员们白天深入一线调研,晚上挑灯夜战整理数据,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成果。《皖西白鹅产业链发展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产业的优劣势和发展建议;《白鹅副产品循环利用方案》为企业提供了变废为宝的新思路;3条科普短视频生动展现了白鹅产业的魅力;10分钟的产业纪录片记录了实践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认可,还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六安日报、安徽青年网等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团队制作的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在高校和社区展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没想到一只鹅能做出这么大的文章,这些年轻人真了不起!”一位参观摄影展的老人赞叹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设计的白鹅IP形象“皖皖”受到了当地企业的青睐,有望成为皖西白鹅的品牌代言人;与霍邱县友喜食品公司联合举办的“鹅美食”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皖西白鹅的独特风味。这些创新成果,为皖西白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实践结束时,队员们在白鹅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园的墙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皖西白鹅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智慧的火花点亮产业未来。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皖西白鹅产业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让更多农民因它而增收致富。”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滁州学院的学子们深入了解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明确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正如指导老师艾瑞雪所说:“乡村振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奋斗的动力,用青春之力书写更多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队长:陈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