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匠艺传薪火 执手传非遗”流动性志愿者服务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榆林的社区与场馆,用一场场生动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剪纸的巧、扎染的韵、漆扇的雅,在青春与传统的碰撞中焕发新的光彩。
7月8日至10日,志愿者们的脚步先后来到西闫社区、榆林学院家属院、三官会社区,将非遗课堂搬进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在西闫社区的剪纸课上,红纸与剪刀成了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志愿者们从基础纹样教起,耐心指导孩子们拿捏剪刀的力度、把控线条的弧度。当孩子们看着自己剪出的花鸟、福字慢慢成形,眼里闪烁着成就感的光芒。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榆林学院家属院的扎染体验则充满了“惊喜感”。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述扎染的历史后,手把手教大家捆扎、染色。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解开棉线,看着白布上晕开的靛蓝纹路——有的像星空,有的像云朵,有的像溪流,一个个都忍不住欢呼。这独一无二的蓝白世界,让孩子们在动手间读懂了“自然与创意共生”的奥秘。
三官会社区的漆扇制作,是一场对“耐心”的小小考验。调漆、上色、等待晾干,每一步都需要沉下心来。志愿者们陪着孩子们反复调试颜料,有人为了调出心仪的颜色试了十几次,有人在扇面画上可爱的小动物。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绘制的漆扇轻轻扇动,清凉的风里,藏着对“慢工出细活”的初浅理解。
社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又走进榆林民俗博物馆、非遗手工文化馆,在专业场馆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通过观察馆内的珍贵藏品、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剪纸的千年传承、扎染的工艺演变、漆扇的文化内涵。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非遗珍品,让志愿者们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艺人们用时光与坚守书写的文化故事。
从社区里的动手体验到场馆中的深度调研,志愿者们完成了从“非遗传播者”到“文化学习者”的双重角色转变。那些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剪纸、扎染、漆扇,或许带着稚嫩,却真实记录着传统与童趣的相遇;而志愿者们的脚步,也让非遗走出了书本与展馆,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
此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非遗宣传活动,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未来,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魅力,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因为最好的传承,从来都是让传统融入生活,让文化走进人心。
(作者: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