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组建"译心山水传道山,青语智慧助新村"实践队。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媒,深入桂林阳朔福利镇道山村开展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多语种传播乡村文化、助力智慧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道山村介绍
道山村,位于桂林阳朔福利镇东南群山间,罗汉、大坪、观音三山环抱。五百年前开村至今,仍存完整农耕聚落格局,黎李两姓共居,守望相助。田畴以有机稻米为魂,辅以沃柑、沙甜桔、淮山等农产品,实行零污染种植,打造“碳中和”经济示范。村内道山论稻、道山书院并立,耕读传家,生态、德孝、稻作文化薪火不息,古史、家训、民俗皆活化为今日乡村美学,已成一方静心养性的世外桃源。
1.汇智问卷,兴村有钥 为精准锚定政策落地实效、捕捉村民真实需求,实践队头顶烈日开展入户问卷调研。队员们紧扣问卷设计,围绕基本信息、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等核心板块,走进黎、李两姓村民家中,进行收集反馈并交流学习。村民收入多依赖种稻卖粮与景区零工;种植户面临金桔价不稳、“道山米”销路窄、电商操作难等问题;老人则盼村里多些文娱活动、添些活动场地。问卷承载着村民对“道山米”品牌推广、书院课程丰富、医养服务升级等方面的期待。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反馈,正是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用真诚倾听换来的收获。
基于扎实的问卷调研成果,实践队随即召开会议。队员们紧密结合道山村发展实况与民生需求,精心规划了后续行动方案:一方面,将着手拍摄多语种宣传片,借外语生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另一方面,将制作专业的道山村外语导览图及路标系统,为全方位展示乡村特色风貌增添新动能。
2.道山外语课堂,点亮乡村童心 在乡村运营团队主理人占彦鑫的悉心组织下,实践队“田间英语角”活动于道山村农耕书院如期开展,为村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欢乐。书院里灯火通明,队员们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投入教学。他们从最基础的日常用语“Hello”、“Thankyou”教起,逐步引入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village”(村庄)、“ricefield”(稻田)。
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队员们结合身边的景物,指着窗外的稻田、村头的古树进行生动讲解,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努力让知识变得清晰可感。实践队队员亦穿梭其中,不辞辛劳地帮助年幼的孩子翻书指读。孩子们神情专注,或微微蹙眉努力模仿发音,或大声清晰跟读单词,课堂氛围融洽而热烈,稚嫩的朗读声与真挚的欢笑声交织在小小的活动室内。
活动结束时,夜色已深。针对年龄较小、已有困意的孩子,队员们主动担负起护送之责,细心牵起他们的小手,沿着村里明亮的路灯,伴着清凉的晚风,将其安全送回家中。归途中,仍有零星的孩子兴奋地复习着刚学到的单词——“Goodnight”,童音在宁静的村落里轻轻回荡。
3.躬身实践,体悟农耕 基于深度调研成果,实践队队员投身“道山米”插秧劳作,以实际行动响应村民需求,深化产业认知。在乡村运营主理人占彦鑫的示范指导下,队员们系统学习秧苗握取、株距行距调控等核心农技。赤脚踏入泥泞初试插秧时,行列虽显参差,泥浆遍染衣衫,但队员们迅速调整姿态,严格遵循标准化作业规范——以两指精准分苗,按科研数据把控深度与间距,确保秧苗笔直挺立。汗水浸透衣背,指尖浸染晨露,泥土与稻叶的清新气息萦绕其间。这场躬身泥土的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真切体悟“粒粒皆辛苦”的农耕艰辛,更深刻理解了“道山米”从传统种植迈向品质化发展的产业升级路径。嫩绿秧苗在波光中绵延成行,标志着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建设正式启程,青春力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4.镜头传声,道山故事 实践团队肩负影像传播使命,深入道山振兴一线开展系统性纪实创作。在稻浪翻滚的田间、墨香氤氲的书院、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镜头精准捕捉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与人文风貌的深刻变迁。后期制作阶段,团队秉持专业精神反复精修:将稻农躬耕的画面与“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紧密叠合,让黛瓦白墙的新居航拍呼应“风貌惠民”的显著成效,以书院古籍为引,徐徐展开“乡风利民”的生动叙事,确保每一帧影像都精准传递道山振兴的坚实步伐。
为使道山故事抵达更广阔的世界,团队对译介工作倾注匠心:基于文化转译的准确性原则,“产业富民”译为“Prosperitythroughindustries”,辅以稻田劳作镜头注解;“风貌惠民”诠释为“Beautybenefitingvillagers”,画面同步呈现新旧民居对比;对于“日子有盼头”这样富有乡土生命力的表达,创造性译为“Lifebloomswithhope”,译文与村民淳朴笑靥反复校准,力求在跨文化语境中保留真挚的乡土温度。
从取景框里的瞬间定格,到译稿中的精准表述,团队将饱满的稻穗、如画的民居、书香浸润的书院,以及“三个利民”背后的振兴密码,解构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视听语言。这份凝练的影像志,不仅记录着道山的蜕变轨迹,更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乡村在振兴之路上生长的温度与力量。
为了让道山村的导览图更精准鲜活,我们带着无人机升空俯瞰,用镜头捕捉村庄的全貌与生态肌理,勾勒百亩稻田的蜿蜒曲线;我们脚踩泥土实地走访,与村民热情唠家常,细心核准每一处道山村的细节、每一栋特色民宿的分布。从高空全景到街角小径,详实的素材为导览图奠定了宏观布局的筋骨与温情细节的血肉。作为外语院的学生,我们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在实地调研中顺畅沟通,更在文本打磨环节精准翻译——将这片山水与故事转译成清晰生动的语言,只为打造一份跨越语言屏障的多语种智慧导览图,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无缝连接道山的风情与内涵。
在道山村的盛夏图景中,桂林旅游学院“译心山水传道山,青语智慧助新村”实践队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镌刻下服务乡村的坚实足迹。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躬身劳作,见证村庄蝶变历程,以热忱之心践行服务宗旨,在沉浸式实践中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那是产业深耕厚土的坚韧力量,是乡土文明焕发时代生机的蓬勃活力,更是青年智慧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