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13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溯川探新,创变同行”实践团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接触泥沟英歌舞这一非遗文化,通过对话传承者、沉浸式体验、调研赋能等行动,探寻英歌舞的文化根脉与活化路径,让古老非遗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声。
图为“溯川探新,创变同行”突击队与燎原街道办书记陈冰荣合影。肖致浩 供图
“爷爷教父亲,父亲带我,这英歌一舞就是六十余载。”泥沟英歌队队长张仲炳轻抚槌柄,向队员们拆解英歌角色的门道:石阡需如“探路先锋”般灵活走位,李逵要凭气势震彻全场,每个动作都锚定《水浒传》的英雄脉络。而在南山村,英歌舞队陈来发队长指向排练场中占比超六成的“00后”队员,跟我们提到,如今通过拍短视频、进校园教体验课,英歌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文化。两代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构成英歌传承的双面镜像。
图为突击队跟随泥沟村张仲炳队长学习英歌舞。洪少杰 供图
图为突击队队员采访陈来发。杨正 供图
突击队化身“英歌学徒”,在汗水中触摸非遗肌理:穿上绣满鳞纹与繁复传统纹样的彩衣战袍,层层叠叠的布料裹在身上,夏日的闷热中更显这份传承的厚重;跟着张仲炳练习挥槌、马步与菱形走位,感受武术刚健与舞蹈韵律的交融;围坐祠堂廊下画脸谱,红黑颜料晕染间,重现“梁山好汉”的飒爽面容。当镜子里映出自己身着战衣、面画脸谱的模样,队员们难掩惊喜,队员徐子杰感慨:“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调研问卷穿梭古村街巷,勾勒出传承图景:老一辈眷恋“英歌闹春”的节庆记忆,盼守住祭祀仪式里的文化根;年轻人建议“拍教学短视频、做潮玩周边”,让英歌更贴生活;商户期待“英歌+文旅”融合,把鼓点变成“流量密码”。而传承者的隐忧更令人深思——年轻人嫌武术基础枯燥,兼职训练难持久;泥沟村“英歌馆”规划多年未落地,排练长期依赖祠堂;“商业化怕丢魂,守传统怕过气”的纠结,成了非遗破圈的枷锁。
图为突击队在南山街道调研。邝栩德 供图
基于调研,突击队联动“文创+文旅+数字”设计活化方案:提取英歌动态、脸谱元素,设计趣味表情包,开发钥匙扣、书签等轻量化文创,让非遗符号融入日常;开发英歌文旅小程序,整合演出日程、文化科普、票务衔接功能,打破“观赏—体验—消费”壁垒;同步整理问卷数据,勾勒传承群体画像,为方案落地筑牢支撑,助力乡村文旅振兴。
在与泥沟村团委的座谈会上,团队向陈冰容书记汇报调研成果与活化思路。双方围绕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探讨,从英歌文化展示形式到文旅链路打通路径,逐步明晰“小程序试点+文创落地”的推进方向,让英歌传承与古村发展规划同频共振,为“百千万工程”下的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突击队向燎原街道办书记陈冰荣汇报成果。武泽坤 供图
从家族守护的坚守,到青春创新的破局,溯川探新,创变同行”突击队的实践,让英歌舞的鼓点穿透岁月。当古老英歌与青春力量共振,非遗传承的新篇正徐徐展开——数字传播让鼓点传得更远,文创产品让符号更贴生活,文旅融合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这场“三下乡”之旅,不仅解码了英歌的文化密码,更以专业智慧破解传承痛点,在传统文化活化的时代命题中,书写属于年轻一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