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成都东软学院“筑梦实践团队”15名成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新民村。2025年7月13日至7月20日,“东软青年”筑梦实践队在新民村展开了一场以“筑梦非遗,青春接力”为主题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守护行动。这里,不仅是普通乡村的一隅,更是承载着三百年山号回响的文化圣地。从最初"不能让祖辈的号子失传"的朴素信念,到如今仅存的三位传承人坚守。队员们在聆听古老乐器原始韵律的同时,用数字化手段为濒危非遗注入新生机,让即将沉寂的过山号重新响彻山谷,也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偶得遗音:深山寻访“过山号” 在到达新民村后,筑梦队的队长们通过和王书记的工作对接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后,确定了本次调研的主题——“非遗过山号”。筑梦实践团队在开展走访调研工作时,获悉村中马师傅仍传承并使用传统乐器过山号。基于这一重要发现,团队制定专项采访方案,并于当日中午与马师傅取得联系,约定后续进行一次专题采访。
马师傅对此次调研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提前抵达约定地点并热情接待调研组成员。双方围绕过山号的历史沿革、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在访谈过程中,马师傅详细讲述了其与过山号的渊源:幼时深受其独特音韵的感染,后在农业生产中将其作为通讯工具使用,并逐步成为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演奏者。马师傅系统介绍了过山号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标准、拼接技术、塑形方法及纹饰雕刻等传统技法,并现场进行演奏示范,使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针对传承现状,马师傅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过山号的传统使用场景逐渐减少,乡村田野困不住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从而导致了大多年轻人无心学习这一传统技艺,基于这一现状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马师傅仍坚持不懈地开展保护工作,并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调研期间,团队采用影像记录、音频采集、笔记记录等专业方法完整保存调研资料,进一步深化对过山号制作技艺与文化价值的认识。此次活动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学术支持与实践建议。筑梦实践团队将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亲践匠心:共护濒危非遗技 在专题采访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过山号”制作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尽管其音色浑厚、工艺精巧,但由于学习门槛高、传播范围有限,年轻一代对其知之甚少。为此,团队决定策划一场“从选竹到吹奏”的全流程体验活动,以实践促传承,以互动扩影响。
为深入挖掘和弘扬"过山号"这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本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方式组织参与者跟随传承人马师傅进山选材。马师傅现场传授了"听音辨材"等传统技艺要诀,强调嫩竹易变形、老竹易开裂的选材标准,通过示范优质竹材清脆悠长、劣质竹材沉闷短促的声学特征,让参与者切身感受传统工匠对原材料的严苛要求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为了让成员们更系统地学习到“过山号”的制作技巧,马师傅详细演示了“三分之二衔接法”的套接工艺,团队成员分组协作,按照马师傅所说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逐步完成削薄竹筒、榫卯套接、水浸定型等工序。在学习初期因为技巧难以掌握,队员们略显生疏,但在马师傅的耐心指导下,最终成功制作了三支“过山号”。


吹奏体验——奏响传承遗音。马师傅示范了“呜—嘟—嘟”的经典音调,并解释:“气息要稳,并需要采用”循环换气”的吹奏方式,才能吹出连贯的旋律。”团队成员在马师傅的指导后轮流进行尝试,起初大部分成员吹不出声音或者只能发出断续的单音,但经过反复练习,部分成员已能吹奏简单曲调。
此次体验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更坚定了他们保护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未来,筑梦实践团队计划通过更多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过山号”的影响力,让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众行致远:新青年共谱传承曲 为了更好地传播过山号,队员们积极开展了一场以“过山号技艺传承”为主题的非遗文化活动比赛,并全程记录,以便后续的宣传工作,筑梦队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宣传可以使得过山号从“小众守护”变为“大众参与”。
活动伊始,“过山号知识竞赛”率先拉开帷幕。题目涵盖过山号的历史渊源、选材秘诀、民俗应用等多个维度,既有“过山号在农耕时代的主要用途”等基础题,也有“竹筒套接的传统比例”等专业题。成员们三人一组组队参赛,必答题环节沉着应答,抢答题环节则蓄势待发,现场时而因精准回答响起掌声,时而因趣味失误引发欢笑。通过答题,不少成员表示,第一次系统了解 这支看似简单的竹制乐器,竟承载着当地百年的生活智慧与民俗记忆。
年过五旬的老艺人马师傅登场吹奏了一曲《丰收号子》,旋律浑厚悠长,熟悉的“呜嘟嘟”声里藏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过山号吹奏大赛”在悠长的音律中拉开帷幕。几位成员则尝试用过山号演绎现代曲调,传统乐器与新潮旋律的碰撞,让现场掌声雷动。

活动结束时,成员们仍意犹未尽。“以前只知道老人吹号好听,今天才明白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成员们纷纷惊叹道。村委会王书记表示,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了过山号的魅力,下一步村委会将计划定期开展技艺培训和展演活动,让这门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
薪火永续:青春接力续文明 实践活动收官之际,筑梦实践团队向村委会捐赠了精心编纂的《“过山号”非遗档案》。这份厚重的档案不仅包含用心整理的文字记录、高清影像资料,还收录了马师傅口述历史的音频、制作工艺的全过程,以及团队成员撰写的传承建议书。马师傅在收到这些资料后表示:“这些资料十分珍贵,我要反复观看学习,打磨我的表达方式,以后不管是记者采访还是发展新的传承人,我都能更清楚、更生动地讲好过山号的故事,使其内涵得以更好的诠释。”他特别指着影像资料里自己吹奏的片段说,“原来我吹号时是这样的姿态,连我自己都没注意过细节。以后教徒弟,这些视频就是最好的教材。”



筑梦实践团队明确表示,将以长效化机制持续深化“非遗助力”系列活动,着力推动艺术赋能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肌理。团队将立足乡土实际,通过常态化实践让艺术创作扎根田野、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以久久为功的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