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贵州大学农学院“贞心丰行”实践队助力探索对门山村铜鼓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贞心丰行”实践队助力探索对门山村铜鼓文化传承新路径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对门山村铜鼓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前景,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和有效传承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推动铜鼓文化与对门山村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7月17日,“贞心丰行”实践队来到对门山村铜鼓馆,向余雁伟进一步了解对门山村的铜鼓发展现状和现场观看铜鼓演奏。
fd0727f20bb2a2d05a0604c733793f9
实践队在对门山铜鼓馆访谈余雁伟
铜鼓,作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a954dcc6b09784117a0b3a8ac14e3c0
对门山铜鼓馆的铜鼓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铜鼓文化的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余雁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铜鼓演奏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余雁伟在接受“贞心丰行”实践队采访时表示,目前铜鼓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据他介绍,“铜鼓十二调”是铜鼓演奏中的经典曲目,也是衡量铜鼓演奏技艺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在对门山村,能够完整演奏“铜鼓十二调”的仅有 3 人,其余能演奏铜鼓的人则只能敲出前几则相对较为简单的曲调。面对实践队成员对能完整演奏人数仅为3人的疑问,余雁伟指出:“要想完整学会演奏铜鼓十二调,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铜鼓演奏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专注。”
46b121bc25fb88c979b038fc68051c9
“铜鼓十二调”谱子
面对传承困境,余雁伟并没有放弃,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他计划培养自己的孙辈成为下一代非遗传承人。余雁伟骄傲地提到自己的孙子,今年 12 岁的他已经掌握了“铜鼓十二调”的一半。余雁伟表示:“暑假期间我会继续教导他剩下的曲调,希望他能成为铜鼓文化传承的新力量。”
在与实践队谈到铜鼓文化“走出去”演奏的问题时,余雁伟表示:“只要有需要,我们不计报酬都会去演奏,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多年来,余雁伟和他的团队多次受邀前往各地参加文化活动,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只为让更多人了解铜鼓文化。
对门山铜鼓馆前,余雁伟热情地向实践队展示了“铜鼓十二调”的前几则。他手持鼓槌,轻轻敲击铜鼓的鼓面,随着节奏的起伏,铜鼓发出清脆而悠扬的声响,时而轻快灵动,时而深沉厚重,展现出铜鼓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7ea6edf77644cb5ddf24c993f0e4294
余雁伟演奏“铜鼓十二调”
随后,在余雁伟的耐心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也纷纷上手体验铜鼓的演奏。余雁伟详细地向实践队成员讲解了铜鼓的基本结构、演奏姿势以及敲击节奏的要点。尽管实践队成员大多是初学者,但在余雁伟的悉心传授下,大家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敲击节奏和技巧。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实践队成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铜鼓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铜鼓十二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8bf85d6d11a29e858a94596e2fbb7e0
实践队听余雁伟讲解铜鼓
铜鼓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也与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通过今天的访谈和体验,实践队成员表示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积极探索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促进铜鼓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推动铜鼓文化与当地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带有独特文化印记的茶旅之路,让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对门山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文字:宋玉英
摄影:骆靓靓
作者:宋玉英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贵州大学农学院“贞心丰行”实践队助力探索对门山村铜鼓文化传承新路径
  • 长安大学弘扬“两路”精神实践队实践纪实:探千年藏韵 筑天路通途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