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淮韵酒香非遗队” 走进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探寻非遗酿造技艺
2025年6月下旬,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淮韵酒香非遗队”赴淮北市口子酒文化博物馆,开展“解码酿造技艺,传承非遗文脉”主题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文献研读、实地探访、影像记录、讲解员访谈为主要形式,旨在让队员们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青年实践创新深度融合,是该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午9时,实践队队员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开启文化探访之旅。展馆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酒器到明清时期的酿酒工具,一件件实物展品串联起口子窖酒的千年发展脉络。在汉代青铜蒸馏器展柜前,讲解员指着器物底部的烟炱痕迹介绍:“这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淮北地区就已掌握成熟的酿酒技术,与文献记载的‘秫稻必齐,曲蘖必时’酿造理念一脉相承。”队员们一边对照提前整理的《酒诰》《齐民要术》等文献史料,一边记录展品细节,将文字记载与实物证据相互印证,在笔记本上标注“器物纹路与工艺演变对应关系““文献记载与展品功能匹配点”等要点。
在“古法酿造流程”全息投影区,动态演示的“踩曲、发酵、蒸馏”等工艺环节吸引队员们驻足。虚拟场景中,酿酒工匠的操作细节、工具使用方式等,让文献中抽象的“老五甑法”“续糟配料”等核心技艺变得具象可感。“通过全息技术和动态模型,我们终于把史料里‘发酵要透、蒸馏要匀’的描述和具体操作对应起来了。”团队成员在交流中说道。
午后,实践队与博物馆讲解员展开深度访谈。围绕“口子窖酿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人工老窖泥培育”“高温堆积发酵”等核心技艺的演变:“这些技艺之所以能成为非遗,关键在于它保留了传统精髓,又融入了淮北地区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比如根据本地湿度调整发酵时长。”队员们认真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技艺关键帧”“文化内涵关键词”等,为后续纪录片脚本撰写积累素材。
访谈结束后,队员们在博物馆休息区进行汇总讨论。大家围绕“如何通过影像呈现技艺的历史脉络”展开交流,有人提出“以文物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有人建议“用对比镜头呈现文献记载与全息演示的对应关系”,逐步梳理出微纪录片的大致思路。
次日,实践队继续在博物馆内开展沉浸式调研。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重新梳理历史展厅的展品序列,补充拍摄文物特写镜头;有的结合前一天的访谈内容,完善文献资料的对应标注;有的则开始着手纪录片配文撰写,将“续糟配料”“固态发酵”等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
在“酒文化互动体验区”,队员们通过多媒体设备模拟酿酒流程,进一步理解“老五甑法”的操作逻辑。“原来文献里说的‘甑为蒸酒之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粮食种类调整蒸制时间。”一位队员在体验后说道。当天下午,大家集中整理两天来的素材以及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文献摘抄,共同构成了非遗调研的基础框架。
指导教师通过远程连线查看进展后点评:“你们用‘史料考据+实地验证’的方式,在博物馆内就把技艺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很清晰,这种聚焦式调研同样能挖掘出非遗的文化价值。”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聚焦博物馆内的文化资源,已初步完成非遗宣传微纪录片的素材收集与脚本框架搭建。计划以3-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通过“文物特写+全息演示+访谈片段”的组合,呈现口子窖酿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正如团队成员所说:“哪怕只在博物馆,我们也能通过文献与实物的对话、镜头与文字的结合,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魅力——它藏在文物的纹路里,藏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图为团队队员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李菲凡摄。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