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探寻耀瓷古韵,传承千年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暑浪里,“青火传薪行,瓷韵耀新光”主题“三下乡”实践活动在铜川耀州启幕。7月6日至18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7名学子循着千年瓷脉,踏古镇、访大师、捏陶土,在十日行程里,触摸耀州瓷的历史肌理与当代脉动,亲历一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窑火初遇:古镇瓷声里的初见​

  大巴碾过关中麦浪,空气里渐漫开陶瓷的温润。抵耀州当日午后,团队便扑向陈炉古镇——这座“东方古瓷镇活化石”,窑洞叠着窑洞,瓷片铺就的街巷在阳光下晃眼。红黑白青的碎瓷片藏着“炉火千年不熄”的故事,老窑工们的作坊里,拉坯的轱辘声、刻花的凿击声撞碎午后宁静。“每寸土都浸着瓷的魂。”带队老师的话刚落,队员们的镜头已对准墙角堆成小山的素坯。



图为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在陈炉古镇合照 宋东东 供图

时光解码:从博物馆到遗址的对话​

  铜川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耀州瓷正“说话”。唐代的浑厚壶身撞进宋代的雅致刻花,最惹眼的是那只青釉刻花倒装壶——国宝级的“倒装”注水设计,让团队成员丁妍妍直叹“古人把巧思藏进了泥土里”。讲解员指尖划过瓷面:“这便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底气。”​

  唐宋窑遗址的黄土里,窑炉残垣还带着烟火气。青瓷碎片上的冰裂纹路,与唐三彩俑的釉色流痕,悄悄说透从实用到艺术的蜕变。站在“十里窑场”遗迹前,队员们仿佛看见千年前窑工们挥汗的剪影,而展示区里,取土、拉坯、上釉的流程图,把千年工序缩成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图为指导老师给团队成员讲解耀州瓷制作流程 宋东东 供图

匠心亲证:刻刀与陶泥间的顿悟​

  唐宋耀瓷产业园里,老窑与新厂房的影子叠在一起。孟树峰大师捏着泥胚,指尖敲过刻花:“下刀要稳准狠,刀锋带劲,线条要活,这是六十年磨出的手感。”他的话刚落,拉坯机前已炸开笑声——高雨婷同学的陶泥刚扶起就塌成“软趴趴的云朵”,反复折腾两小时,才捧出个歪歪扭扭的杯子:“原来‘匠心’是摔出来的。”



图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孟树锋大师正在刻花 宋东东 供图

薪火对话:老窑工的瓷心​

  非遗传承人黄文坚的工作室里,釉料香混着泥土味。年过六旬的他摩挲着老窑炉:“当初学手艺只为糊口,没想到烧了一辈子。”他眼里的光,比窑火亮:“年轻人得真喜欢才学得住,光看不行,得把泥捏出感情。”说着演示拉坯,陶泥在他手里像听话的孩子,“多一个人学,这火就多烧一分。”


图为非遗传承人黄文坚指导团队成员拉坯 宋东东 供图

跨界邂逅:瓷片路上的合影​

  陈炉古镇的瓷片路上,西安电子科大学团队的外国友人兴致勃勃穿梭在瓷片街巷,用镜头记录古镇风貌,向当地匠人请教耀州瓷工艺,言语间满是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不同肤色的手同时抚过瓷片路,快门按下时,窑洞的影子落在笑脸上。“这瓷能让全世界凑一块儿。”黄密密同学的话,让合影里的阳光都添了几分甜。


图为团队成员和西安电子科大学团队的外国友人合影 宋东东 供图

  “这十天,我们从历史走到当下,从旁观变为参与,不仅看到了耀州瓷的‘形’,更触摸到了它的‘魂’。”团队成员汤子璇在总结会上说。的确,从古镇的烟火到博物馆的珍藏,从遗址的斑驳到大师的教诲,从亲手制坯的体验到两代匠人的坚守,这场研学之旅早已超越了“参观”的范畴,成为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润。

  当大巴驶离耀州时,队员们手中的青瓷纪念品还带着窑火的余温。这些凝聚着历史记忆与当代创新的瓷器,不仅是此次行程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份期待——期待更多人走进耀州,了解耀州瓷,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让这份匠心传承生生不息。






 
作者:宋东东 丁妍妍 来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火传薪行 瓷韵耀新光”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探寻耀瓷古韵,传承千年匠心
  • 辽工大学子胡屯行:科技赋能暖桑榆,乡情暖阳照心田
  •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探寻画扇非遗之美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 巢湖学院赴巢湖乡镇“献血赋能·健康调研”宣传团——半汤诊所发放宣传单和问卷,普及献血相关卫
  • 巢湖学院赴巢湖乡镇花园社区“献血赋能·健康调研——卫生实践搭台、献血知识传情
  • 巢湖学院赴巢湖乡镇 “献血赋能·健康调研” 宣传团——赴卧牛山街道北大街社区活动纪实
  • 巢湖学院赴巢湖乡镇“献血赋能·健康调研”宣传团——参观献血站
  • 长安大学:探寻精神红迹 力行时代薪传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