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本学期开展了2025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研学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建工学院“中华文化传承”黑龙江东方学院建一社会实践二队于6月26日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进行了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的参观、采访。
“中华文化传承”黑龙江东方学院建一社会实践二队由10人组成在本次活动当中,主要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也通过参观、采访、讲解等方式,然参与者深入学习了解到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小队来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的时候,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参观后,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能近距离接触麦秸画、绥棱黑陶、海伦剪纸等黑龙江特色非遗项目,通过展品和相关介绍,直观感受这些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知。
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展销中心外景(供图:赵志学)
感受传统技艺魅力:亲眼目睹非遗传承人的作品(部分可能有现场展示),比如黑陶的细腻质感、剪纸的精巧构图,体会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惊叹于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展馆内的挂画、葫芦工艺品、花瓶、圆盘摆件以及扇面摆件展示(供图:霍东雪)
增强文化认同感:在了解这些扎根于黑龙江地域的非遗项目过程中,能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家乡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激发保护与传承意识:亲身感受非遗的价值后,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的重要性,可能会主动关注非遗传承动态,甚至参与到宣传、支持非遗传承的行动中。获得独特体验与灵感:对于学生、文化爱好者或创作者来说,展销中心的展品和氛围可能带来新的灵感,无论是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还是文化传播,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图:葫芦艺术品展区(供图:王清元)
走进黑龙江省非遗文化展销中心,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灵动在此交织。刚一踏入展销中心,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便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一幅幅精美的海伦剪纸,以纸为布,剪刀作笔,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跃然纸上,每一刀都透露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有绥棱黑陶,那古朴的造型、细腻的质感,在灯光下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在参观过程中,我有幸聆听了几位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他们眼中闪烁着对非遗的热爱与执着,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着每一项技艺背后的故事。从原材料的精心挑选,到制作过程中的反复雕琢,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心血与汗水。
图:“千年文脉金漆传承”金漆镶嵌工艺专题展的展品(供图:时庆敏)
这些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黑龙江这片土地独特文化的象征。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麦秸画艺人,他耐心地向我们展示麦秸画的制作流程,从麦秸的蒸煮、染色,到熨烫、粘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专注。
图:麦秸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的一种(供图:丛荟莹)
看着他灵巧的双手将普通的麦秸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我深深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此次参观,让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我对黑龙江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性。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市场萎缩等困境。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图:金漆镶嵌工艺的屏风(供图:闫静怡)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图中展示的是金漆镶嵌工艺作品,中间黑色长条状物品可能是古琴,两侧是金漆镶嵌工艺的挂屏(供图:刘荣鹏)

图:小队在讲解员的带领在进行参观中(供图:朱芳靓)

图:展馆讲解人员正在讲解漆镶嵌工艺的屏风(供图:刘荣鹏)

图:讲解员正在进行讲解红泥制品(供图:隋鑫)

图:在展馆内出现的一些售卖的手艺品(供图:姜美钰)

图:小队在参观学习后在门口合影(供图:霍东雪)
中华文化传承团组织青年学生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开展并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研学等实践活动,领悟“两个结合”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