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滁州学院青年用脚步丈量“菱溪夜雨”文化,思政教育“穿新衣”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6月27日至7月5日,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踏菱溪夜雨印记,筑行走思政课堂”--滁州十二景文化实践探寻小分队深入滁州菱溪湖地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沉浸探索“菱溪夜雨”历史文化景观,致力于为文化传承发展与思政课堂“入”生活贡献青春智慧。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在行走中感受,在协作中锻炼,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咨询相关学者进行文化调研、开展文化宣讲等多种方式,在现实文化场景中与文人墨客进行跨越千年的邂逅,在体味传统文化厚度的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力量,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思政课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鲁诗甜 供图
  
  “菱溪夜雨”被明代尹梦璧列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除了其本身的自然禀赋,还在于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乏有五代时期的神秘传说以及多篇千古诗文对该景的吟诵,可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实践小队成员们选择从滁州文化遗产发展规划路径入手,来到滁州博物馆与滁州市规划馆,通过对滁州整体文化历史脉络的把握,来深刻理解新时代青年人文化传承的使命与任务,推动地方文化保护和文旅事业发展。在游览过程中,实践小队还偶遇了一支“少年讲解员”团队,这些小小讲解员们虽然年纪不大,但讲解起来却格外认真细致,用稚嫩而充满热情的声音,介绍着滁州的历史文化和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图为实践小队来到滁州市博物馆参观。鲁诗甜 供图
  
  实践小队主要去到菱溪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夏季的菱溪湖有着其独特的韵味,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荷叶一丛接着一丛,老老少少都不自觉地醉心于这样的美景中。团队成员用镜头定格美景,与游客和当地居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人们对公园环境都称赞有加,同时,小队成员们也关注到人们提出的增设文化活动、休息座椅等建议。通过拍摄记录、与不同年龄段市民沟通交流,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实践小队探索新的文化传播方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还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宣传短视频和图文推文等多种方式来加大“菱溪夜雨”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图为成员来到菱溪湖公园实地探访。周宇杰 供图
 
  
  图为菱溪湖荷花美景。鲁诗甜 供图
  
  7月4日早上8点,“菱溪夜雨”研学活动正式启动。由文学院晋秀龙院长介绍研学意义、裘新江教授讲述“菱溪夜雨”历史后,实践小队和滁州学院以及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同学们踏入景区寻景探美。活动现场,实践小队的诗词朗诵(《菱溪大石》)、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为活动增添了文化氛围,游戏环节大家更是积极参与,踊跃竞答,展现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了大家对”菱溪夜雨“文化的理解。随后大家在景区自由活动记录下景区内的诗词碑刻,如画美景并进行发帖等传播方式为菱溪湖文化美景增加宣发力度,在行走实践中强化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研学游活动合照。鲁诗甜 供图
 
  
  图为师生于菱溪湖畔的合照。刘丽敏 供图
  
  团队成员刘丽敏同学分享到;“如果不是这次的实践活动,我还认为文化就是高悬的明月,是受保护的,远离烟火人生的。但这次实地探访我才发现历史文化其实就在我的身边,融入我的生活,如果不仔细保护,就会随时间而慢慢遗忘。”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踏近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土壤,在寻景探美中触摸文化的脉搏。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不仅培养了青年学子们担当文化传承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思政素养,还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扩大了“菱溪夜雨”的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滁州历史文化,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响应了“文化强国”建设。
  
  通讯员 鲁诗甜 李明雪
作者:鲁诗甜 李明雪 来源: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艺术家驻村”突击队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乐定格快门,留存长者夏韵
  • 滁州学院青年用脚步丈量“菱溪夜雨”文化,思政教育“穿新衣”
  • 匠心规划・活力赋能|广东建院学子用数字画笔绘就北埔村振兴新图景
  • 攀峰1970米,对话晚熟芒果产业领航者李国田
  • 守护农作物生长根基:土壤及水质检测工作有序推进
  • 荷稻香里探振兴:苏州城市学院云端田野实践团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 行吟善厚:苏州城市学院探种业新篇,寻农旅古韵,解码乡村振兴
  • 从温室气体到清洁能源的蜕变
  • 从温室气体到清洁能源的蜕变
  • 2025年7月15日,“黔炭π•智矿探索队”在贵州文家坝矿业有限公司技术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大山深处参观学习一矿区瓦斯发电场,蜿蜒崎
  • 07-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