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荔波大地书写民族团结的青春答卷
近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贵州省荔波县,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理论宣讲+为民服务+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模式,在荔波县玉屏街道恩铭广场、邓恩铭烈士纪念馆、建设村、荔波二小、永济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尧棒村等地开展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活动累计宣讲7次,健康义诊4次,覆盖1200余人,发放400余份宣传资料,赠送感冒清热颗粒、抗感解毒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口罩等“健康大礼包”,笔、本子、牙膏、牙刷、洗衣粉等“爱心物资”2000余元,以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村委“实践课”:座谈解码民族团结专题党课凝聚青春力量 活动期间,实践团来到玉屏街道建设村、尧棒村创新“座谈问计+理论宣讲+专题党课”的模式开展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实践团成员与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围绕民族团结建设、乡村振兴路径等展开座谈,同学们就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等问题积极提问,驻村干部逐一解答。期间,实践团还发放《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手册》《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上驻村第一书记讲到:“这些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服务群众,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是新时代民族团结最生动的践行者。”他勉励同学们投身民族团结事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给“三下乡”学生上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专题党课 李嗣宣摄
广场“实践课”:理论宣讲融入文艺舞步共谱团结新篇 7月5日,实践团来到恩铭广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成员们主动走近群众,向过往居民发放《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手册》《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以讲述邓恩铭的民族团结事迹为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答疑解惑。期间,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姨正随着音乐起舞,实践团主动加入队伍,与她们展开互动。“你们的活动特别有意义!贴近实际”参与舞蹈的布依族莫阿姨擦着汗笑道,“我们用舞步展现各族亲如一家,你们用宣讲传递政策,都是为民族团结出力!”。这场宣讲与民族舞蹈的融合,让理论知识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交织,彰显了民族团结理念在基层的强大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荔波县恩铭广场向布依族舞蹈队宣讲“五个”认同 曾芳梅摄
红色教育“思政课”:追寻民族英雄足迹解码民族团结密码 次日,实践团走进荔波县玉屏街道,通过“红色教育+文化探寻+实践宣讲”的多元形式,在永济泉社区、邓恩铭烈士纪念馆等地开展活动。实践团首先来到邓恩铭烈士纪念馆、恩铭广场及大榕树,在讲解员引导下,深入了解邓恩铭烈士的革命事迹。邓恩铭作为贵州荔波水族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其壮举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实践团成员刘婷感慨:“红色基因里的民族团结精神,比任何书本都更震撼人心。”随后实践团走进叶辛荔波文学院,探寻文学创作与民族团结的联系。工作人员介绍道,叶辛笔下各民族携手奋斗的故事,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本。期间,成员们还向工作人员发放民族团结宣传手册,宣讲“六个相互”,促进民族理论传播与红色血脉传承相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邓恩铭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认真记录邓恩铭烈士民族解放事业事迹 叶国柳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叶辛荔波文学院,探寻文学创作与民族团结的联系,宣讲“六个相互”,并且认真记录叶辛笔下各民族携手奋斗的故事 李琴摄
社区“实践课”:非遗技艺架起连心桥文化浸润共筑团结 在永济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实践团参观学习了社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成果,并向社区工作者开展“四个共同”主题宣讲。社区工作人员鼓励实践团成员传承民族团结精神,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永济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参观学习并开展“四个共同”主题宣讲 刘婷摄
在永济泉社区的非遗展区内,实践团成员亲自感受手工刺绣、蜡染、扎染等传统工艺的魅力,体会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凝聚民族共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手艺要传给各民族年轻人。”传承人边演示边说。实践团成员趁机讲解“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凝聚民族共识的纽带。”成员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四对关系”主题宣讲,将政策解读与非遗文化体验相结合,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永济泉社区亲自感受手工刺绣、蜡染、扎染等传统工艺的魅力并开展“四对关系”主题宣讲 阿入尔者摄
村社“实践课”:健康义诊传递温暖政策宣讲解码团结密码 7月7日至8日,实践团走进建设村和尧棒村,创新“义诊+宣讲”模式开展活动。7日上午,建设村卫生室前排起长队,实践团设立“健康驿站”,为村民免费提供艾灸、按摩、血压测量等服务。“您的血压偏高,平时要少吃腌菜,饮食要清淡少盐。”成员杨兴宇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叮嘱。驻村书记赵书记点赞道:“同学们下乡义诊传递黔医精神,是民族团结最实在的体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团走进建设村,免费为村民提供艾灸、按摩、血压测量等健康义诊并开展“六共”主题宣讲 杨兴宇摄
村民莫大爷在接受理疗后竖起大拇指:“孩子们不仅看病细心,还教我们防诈骗、防艾滋、防溺水,讲团结,真是贴心!”实践团成员边义诊,科普手足口病的预防,边开展“六共”主题宣讲,让政策宣讲随药香浸润人心。
8日上午在尧棒村,实践团成员携带血压计、艾灸盒、常用药品等,分组走进15户特殊家庭开展健康义诊,“六共”主题宣讲、防溺水、防诈骗、防艾等宣讲活动。在75岁独居老人莫大娘家中,成员们为老人测量血压、按摩肩颈,并送上包含感冒药、止痛膏的“健康礼包”。“孩子们比我孙子还细心,连我多年的关节炎都记得叮嘱用药。”老人拉着成员的手连声道谢。
校园“石榴籽花课”:石榴籽花播撒童心团结种子生根发芽 7日下午在荔波二小,“石榴籽花”小课堂气氛热烈。实践团成员正通过视频展播带领孩子们“云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黎平县肇兴侗寨的场景。四年级学生莫同学举手提问:“哥哥,为什么总书记要去看少数民族村寨啊?”成员李嗣宣回答:“因为56个民族就像56颗石榴籽啊,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更强大啊。”

图为实践团走进荔波二小,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肇兴侗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五旗五徽五认同”进校园,防溺水等宣讲活动 曾芳梅摄
课堂上,实践团还通过教唱《爱我中华》、民族团结有奖问答等形式,将“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融入课堂。“我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四年级学生覃同学抢答成功,获得礼品一份,赢得阵阵掌声。
劳动“实践课”:田间地头践初心暖心行动筑同心 7月8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分组走进尧棒村脱贫户、监测户、退伍军人、困难党员、留守儿童家中,免费提供血压测量、艾灸理疗等健康服务,并送上包含常用药品、学习用品、生活物资的“暖心礼包”,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进村,防溺水等宣讲活动。在看望留守儿童时,实践团成员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团结凝聚力量”。孩子们抱着新文具,眼含星光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做民族团结的小使者!”。实践团还组织“田间课堂”,绘制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墙绘,清扫村道、整理菜畦,帮助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卫生。

图为实践团在尧棒村合影 李嗣宣摄
从广场到校园,从社区到田间,黔南民族医专“石榴籽”民结实践团以“理论宣讲+为民服务+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模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荔波大地生根发芽。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李嗣宣感言:“当宣讲手册递到村民手中,艾灸的温暖传入老人心底,孩子们回答出民族团结知识时,我们真正读懂了‘石榴籽’的含义——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引导青年投身民族团结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