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根中华文脉,解码文明基因 ——淮师大“文脉行者”实践团赴河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通讯员 胡新浩 舒宋燕)7月1日至6日,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深入河南安阳、洛阳、郑州、开封四地,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甲骨文的刻痕、青铜器的纹路、运河的波光,在考古遗址与文物对话中,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基因密码。
  从甲骨到志谱的连续:文明未曾断裂的实证
  实践队首站抵达中国文字博物馆。一进入展厅,巨大的仿刻甲骨片墙便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这片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了最早的‘车祸’!”讲解员指着“癸巳日,王乘马车坠”的甲骨文,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兴趣。队员们围在互动拓印台前,亲手用朱砂拓印甲骨文字,“福”“龙”等字符在宣纸上渐次浮现。在“文字的力量”沉浸展厅,光影动画将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投射在穹顶,队员们仰头观望,仿佛置身汉字长河。“文字是文明的‘活化石’,保护甲骨文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为未来留存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文物‘活起来’,我们需要用科技与创新赋予古老文字新的生命力。”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陈一凡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走进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历史学(师范)专业队员刘永灿临摹甲骨文“祀”字时感叹:“从商代祭祀到现代民俗,汉字的延续体现了文明的韧性。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要把这种文化传承融入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3000年前的夯土基址上,队员们俯身观察祭祀坑中的甲骨碎片。“这片卜骨记录了商王用羌人祭祀先祖的过程。”讲解员指着一组甲骨说。在殷墟王陵遗址,土方剖面清晰可见商代夯土层,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任皓伟观察着祭祀坑的深度说:“《礼记》记载的‘殷人尚鬼’制度,在这里找到了实物证据。”
  当实践队转入河南博物院时,从甲骨文到东汉《熹平石经》的展陈链,完整呈现了中华文脉的薪火相传;从史前文物到历代瑰宝,串联起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绵延不断”的独特魅力。
  在洛阳方志馆,泛黄的古籍与陈旧的舆图铺满展柜。讲解员和同学们细细解说着洛阳的“前世今生”,同学们在互动屏上调阅不同朝代的方志。“每一部方志都是城市的记忆密码,读着这些文字,就能感知洛阳的前世今生。”带队教师陈郑云总结道。走进“老家河南家谱”,泛黄的族谱典籍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历史,团员们看到了古人“敬宗法祖”的执着,从家族迁徙路线图中,读懂了河南先民“根在河洛”的迁徙密码。队员们发现闽南《陈氏族谱》开篇赫然写着“始祖出自颍川”。

  从二里头到应天门:千年古都的传承与创新
  走进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绿松石龙形器在灯光下闪耀着幽光,青铜爵的纹饰诉说着夏代的礼制初成。站在宫殿遗址复原区,夯土台基上的柱洞排列整齐,队员们俯身观察,仿佛能听见数千年前先民筑城的夯声。“二里头的发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总书记提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提醒我们要以创新方式呈现历史,比如用AR技术复原古建筑。”历史学(师范)专业的队员罗丽欣指着展柜中的文物说道。
  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穿过复原的东汉墓道,玻璃栈道下真实的陵墓夯土层与陪葬坑赫然在目。队员们发现墓中“铁质编钟架”替代传统铜架,印证三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创新如何改变礼器制作。
  创新基因在隋唐洛阳城遗址爆发式呈现,技术迭代与文明突破在这里交相辉映。从空中俯瞰隋唐洛阳城,七座名字中带有“天”字的建筑,与天上的星象相对应,构建起气势恢宏的“七天建筑”群。AR技术复原的应天门三维模型中,团队成员发现了唐代工匠的“黑科技”——“他们用夯土夹芦苇的方式增强城墙韧性,类似现代混凝土加钢筋。”最能彰显盛唐气象的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天堂等多处建筑,均已在原址重现。在主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搭建起联结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唐代工匠的‘夯土夹芦苇’技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今天,我们仍要学习这种创新思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队员胡新浩结合专业分析。
  从黄帝故里到关林:“大一统”的精神密码
  在黄帝故里,实践团成员们站在轩辕祠前,凝视着高耸的青铜鼎。鼎身铭刻着“赫赫始祖,肇启八荒”八个大字。实践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官方祭祀大典,还是民间寻根活动,黄帝的形象始终在“历史人物”与“文化象征”之间切换。队员们观察到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文化象征意义。旅游管理专业队员齐欣瑞说:“黄帝文化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根脉。”
  洛阳关林的关羽崇拜现象引发了队员们的思考。历史学专业队员罗丽欣结合家乡习俗分析:“关羽的‘神化’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忠义’价值观的普遍认同。通过考察,实践团发现一个关键共性: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从来不是靠武力强制,而是通过共享符号、伦理价值和历史叙事实现的。在黄帝故里,各族裔的游客认的是“炎黄子孙”这一身份标签;在关林,不同信仰的人群共同维护着“忠义诚信”的道德底线。
  离开关林时,夕阳为古柏镀上一层金边。“古代中国靠的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文化整合实现统一。”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程雅雯的话引发了全场掌声。实践团成员们意识到,自己刚刚走过的,正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化认证”之旅,中华文明用最柔软的方式,完成了最坚韧的整合。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文化认同在洛阳博物馆具象化呈现,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胡人俑穿着汉式官服,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上的胡姬弹着琵琶,正是“胡人汉化”与“汉物胡风”的双向塑造。
  从白马寺到清明上河园:跨越千年的文明包容实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首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的汉式建筑与国际佛殿苑的共存让旅游管理专业队员舒宋燕感慨:“佛教的中国化历程是文明包容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从历史文化遗产到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讲好文明故事,传承文化薪火。”
  这种包容性在开封达到巅峰。清明上河园虹桥下的“波斯珠宝店”场景复原,与开封博物馆藏的犹太碑刻形成互文。“北宋汴京有犹太社团、穆斯林社区,却未见宗教战争记载。”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李梦雪感叹:“北宋汴京的多元共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今天,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留存历史,更要传承这种包容精神。”在清明上河园沉浸式感受北宋时期的市井繁华与文化盛景。园内古色古香的建筑、身着宋代服饰的演员、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生动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北宋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活力,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持续迸发的活力,以及“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龙门石窟到运河千帆: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我们一同走进龙门石窟,领略千年石刻文明,感受千年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展现了北魏至唐代“中原风格”与“大唐风范”的艺术演变,被誉为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集大成者。队员们通过“云上龙门”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文物修复与虚拟游览,切身感受到“让文物活起来”的现代保护理念。“龙门石窟不仅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诠释了‘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旅游管理专业的胡新浩感慨道。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船模展区,一艘宋代“万石船”的货舱清单引起热议:“清单里既有江南稻米,又有辽国皮毛,说明运河本质是经济纽带而非军事通道。”这种和平逻辑在殷墟亦有体现——王陵区出土的青铜兵器多为仪仗器,实战武器寥寥。博物馆里,古运河的遗迹与史料,诉说着古代交通的繁荣与南北文化的交流互鉴,让队员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历史基因。洛阳之行,让团队成员在古都遗迹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
  从“‘皖’美‘豫’见”到“‘洛’水‘淮’声”:交流与互鉴
  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队员们深切感悟到黄河作为“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的磅礴力量,理解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队员们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寻水溯源,河脉探索——沿黄地区文化传承与数智调研实践队”携手探索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开展共建活动。两校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知识交流分享会。淮师大的队员们凭借专业优势,生动讲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故事。对方队员们则从水利工程和数字技术的角度切入,分享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利用大数据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通过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等。指导教师鼓励队员们:“这次共建活动为两校学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继续用脚步丈量黄河,用知识守护文明。”
  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队员们与洛阳理工学院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服务队开展了一场“文明互鉴·民族交融”主题共建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队员胡新浩指着洞窟中的胡人形象浮雕兴奋地说:“这些胡人浮雕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需要在旅游开发中加强保护性展示。”他的发现赢得阵阵掌声。来自洛阳理工的队员李越补充道:“这些造像风格既有中原的细腻,又带着草原的豪迈,真是美美与共的典范。”两校学子围绕“从石窟艺术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入交流。青年学子纷纷表示,要做文明火种的传递者、做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做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在穿越千年的微笑合影环节,队员们拉开旗帜,用青春语言诠释文化自信。正如带队教师陈郑云所说:“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交融,更见证了青春的共鸣。”
  同学们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专业研讨,提出了“科技+文化”的保护理念。带队教师总结道:“这种跨学科交流正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既要有历史人文的深度,又要有科技创新的维度,才能让千年文明永续传承。”在专业旗帜下的合影,展现了新一代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学术自信与使命担当。
  校领导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并慰问团队师生
  7月7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玉兰一行前往开封博物馆看望正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师生并召开座谈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升远,开封博物馆副馆长郑海涛,校团委、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负责人,团队指导教师及全体队员参加座谈会。
  交流座谈会上,社会实践团队师生汇报了7月1日以来在安阳、郑州、洛阳、开封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收获,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在遗迹与文物中追溯华夏根脉,切身感受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表示要用青年视角讲好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故事。高玉兰对团队成员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与鼓励,指出暑期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要充分运用专业所学,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去思考。一要拓展实践成效,把专业学习与文化传承结合,展现青年担当。二要凝结优质成果,注重成果转化,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将实践成果进一步升华。三要坚持文化传承,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专业本领,为文化遗产保护献智,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6天行程、5处遗址、8座博物馆、4个文化公园、2场跨校交流共建……在安阳看“起点”,在洛阳看“融合”,在郑州看“辐射”,在开封看“升华”,方能理解何以“中国”历久弥新。当实践团离开开封时,成员们行李箱里已塞满了各种简介、手册、样本和近百G的影像资料。
  但比实物更珍贵的,是那条逐渐清晰的认知链:从甲骨文到二维码,是连续性与创新性共生;从青铜范铸到石窟开凿,是统一性与包容性并存;从二里头宫城无城墙防御到运河的经济联结功能,和平性贯穿始终;从“协和万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当代诠释——中原大地上的中华文明密码,正在被这群年轻人破译成通向未来的钥匙。队员们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专业之力守护文化遗产,以青春之志推动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作者:胡新浩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荷稻香里探振兴:苏州城市学院云端田野实践团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 行吟善厚:苏州城市学院探种业新篇,寻农旅古韵,解码乡村振兴
  • 从温室气体到清洁能源的蜕变
  • 从温室气体到清洁能源的蜕变
  • 2025年7月15日,“黔炭π•智矿探索队”在贵州文家坝矿业有限公司技术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大山深处参观学习一矿区瓦斯发电场,蜿蜒崎
  • 07-17
  • 走进矿山生命线——煤矿救护队开放日暨应急救援研学
  • 寻根中华文脉,解码文明基因 ——淮师大“文脉行者”实践团赴河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