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5日,苏州城市学院云端田野实践团走进安徽省马鞍山市善厚镇,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需求,以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调研,用青春视角捕捉基层发展的鲜活实践。
(图1苏州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善厚镇政府合照)
科技赋能与生态农业:产业振兴的双轮驱动 7月13日,实践团首站探访善厚镇理想种业基地。在省级蔬菜种子产业园内,多条机械化流水线正有序完成蔬菜种子的筛选、封装,涵盖西兰花、番茄等多个品种。团委赵书记介绍,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培育的优质稻种,已在周边乡镇推广种植,形成“育种—种植—销售”的完整链条,其培育的种子不仅覆盖国内多省份,还通过跨境渠道外销,成为当地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
(图2陶店村委费书记为团队成员介绍青梅种植基地)
午后实践团转至陶店村,步入千亩稻虾连作田内,生态沟渠与稻田交织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循环模式。陶店村费书记提到,村民通过水稻与小龙虾协同种养,收益较传统种植显著提升。相邻的青梅种植区采用“企业+农户”模式,统一供苗、保底收购,让青梅从田间直供深加工企业,为农户带来稳定收入。队员们还了解到,当地正规划和县人遗址文旅项目,拟将农耕文化与历史遗迹结合,探索“农业+文旅”新路径。
特色种植与业态融合:乡村价值的多元绽放 7月14日,实践团走进万元村白茶基地。沿坡地分布的茶园中,太阳能杀虫灯与自然灌溉系统构成绿色种植体系。茶厂负责人展示,白茶经多道工序加工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基地套种的黄桃进入挂果期,预计采摘期持续至8月中旬,供应周边城市市场,实现“一地多收”。
(图3万缘白茶场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交谈合照)
下午,凤台村“农文旅融合”场景成调研焦点。村委引导队员们看到了陈百户自然村的传统民居改造为民宿,保留皖东建筑风格,内部陈设的农耕器具透着乡土气息;新庄自然村的房车露营地配套齐全,吸引周边游客体验乡村休闲。据介绍,2024年鸡笼山—半月湖景区接待游客量可观,“龙虾美食节”等活动带动餐饮、零售业态增长,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需求调研与细节补位:精准服务的实践根基 7月15日,实践团结合专项问卷开展深度调研。在五月村、皂角村党群服务中心发放了100份问卷,同时在走访万元村、高祖村时,队员们与村两委交流得知,当地留守及半留守儿童中,暑期托管需求集中在课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方面,现有托管点容量与服务内容待完善。同时发现,小龙虾养殖户缺乏直供渠道等细节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具体瓶颈。
(图4团队成员入户调研五月村村民)
三天调研中,实践团足迹遍布善厚镇8个行政村,深入15个产业点位,既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种业升级、生态农业的活力,也观察到特色种植与文旅融合释放的乡村价值,更捕捉到农户技术需求、儿童托管缺口等民生细节。一手数据与实地观察相互印证,勾勒出乡村振兴在产业、民生领域的真实图景。
(图5苏州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鸡笼山景区合照)
作为高校实践力量,苏州城市学院学子以专业视角梳理基层需求,让调研成果成为连接校园智慧与乡村实践的纽带。这份青春实践,不仅为当地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提供了青年视角的参考,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青年参与基层建设的责任,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