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参观和的细致介绍,我们得以窥见石门沟平峒矿场跨越数百年的兴衰脉络。这座矿场的采矿史可追溯至明朝,在悠悠时光中,它如同一颗深埋地下的明珠,承载着一代代矿工的汗水与智慧,也见证了区域矿业发展的更迭变迁。直至2000年前后,随着时代浪潮的推进与产业格局的调整,这座曾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的矿场,其运营历程终告落幕,悄然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退出了持续运转的产业序列。
矿场停产后,政府并未让这份工业遗产蒙尘,而是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资源活化的远见,精心擘画了一系列保护性开发规划:开展井下采煤观光活动;筹备建设煤矿博物馆;构思在对老旧巷道进行安全维修后,增设观光小火车,让游客沿着巷道穿梭,在移步换景中触摸历史的肌理。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重重阻碍。这些充满创意与价值的规划,最终因资金链条的断裂、镇上人员的流失等现实困境,未能跨越蓝图走向落地。如今,石门沟平峒矿场虽暂时沉寂在岁月的尘埃里,但那些未竟的规划,仍像是埋藏在地下的火种,承载着人们对这份工业遗产重焕生机的期盼,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图1 原煤矿场机关房。任雨轩供图

图2 刘同志向队员介绍会议厅。任雨轩供图

图3 原煤矿场会议厅

图4 原煤矿场职工澡堂。任雨轩供图

图5 刘同志向队员介绍煤矿场衍生建筑。任雨轩供图

图6 刘同志与队员在政府门前留影。任雨轩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