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7月15日通讯员(罗朝琨),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黔炭π·智矿探索队”三下乡实践队赴织金县文家坝煤矿开展实践活动,实地探访矿井安全生产的核心枢纽。从轰鸣的水泵房到精密的瓦斯抽采站,队员们在机器运转的节奏里,读懂了煤炭生产背后的科技力量与安全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抵达文家坝煤矿
在水泵房,水泵房内,几台大型机组正稳定运行,冰凉的井水通过管道被源源不断抽排至地面。“每小时数千立方米的排水量,是保障井下作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技术员指着压力表介绍,这里24小时值守,任何数据波动都可能关乎井下数百人的安全。队员们俯身观察管道接口的密封细节,指尖触到设备外壳的余温,对“水患防治”四个字有了更观的理解。

图为技术员为实践队员讲解井下通风机工作原理
实践队员们跟随技术员移步厂区的风压机房内,高压风机发出低沉轰鸣,经过滤、加压后的空气通过风筒输送至井下各作业面。据了解在井下的新鲜风量必须满足每人每分钟4立方米以上,这是保障井下人员呼吸与作业环境的硬性指标。机房采用双机备用模式,确保一台设备检修时,另一台能无缝衔接,杜绝风源中断风险。实践队员们通过对压曲线监测屏观察,直观了解到不同作业区域的风量分配逻辑。机房配备的全自动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风压、风量,保障通风系统稳定,筑牢作业面的"生命线’。

图为技术员带领实践队员参观瓦斯发电站
随后来到此次参观的重点——瓦斯抽采站。站内设备通过多抽、少掘、严采的工艺,将煤层中瓦斯提前抽采并净化利用。队员们在监控屏前看到,实时监测的瓦斯浓度、抽采量等数据动态更新,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系统实现远程调控,筑牢井下安全“第一道防线”。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煤矿安全生产的精密性与严谨性,深化了对能源行业安全发展理念的理解。实践队将持续深入学习,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