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下午,实践小组深入如皋水务集团供水公司,开启了一场关于城市供水系统的深度探访。从净水工艺到智能升级,从历史沿革到未来规划,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城市“生命线”的脉动,见证了这家地方供水企业在保障民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的坚实步伐。
在简洁明亮的会议室里,公司负责人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向实践小组系统介绍了企业运营全貌。据介绍,如皋水务集团供水公司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构建起以“水表检测、水质检测、供水保障、瓶装水制作”为核心的四大业务板块,形成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谈及企业当前发展阶段,负责人特意提到新旧厂区的迭代升级:“老厂承载着城市供水的记忆,目前仍保持着每日6万吨的稳定输出,但受限于设备老化,单位能耗较高。新建厂区目前日产能8万吨,未来老厂区将渐渐向新厂区迁移,新厂区的出水量也会逐渐增加。新厂区计划在未来实现无人化管理,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逐步引进自动化设备,以节约劳动力成本。”
在谈及用水数据变化时,负责人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年用水量基本持平,但是居民用水占比65%,工业用水仅占30%,负责人解释道,这样的“倒挂”格局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当地近年来持续推进“退城进园”和产业升级,关停了一些年用水量严重超标的企业,并推动高耗水企业完成节水改造;另一方面,国家《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实施后,企业中水回用率显著提高。他以当地重点企业如皋纺织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投资800万元建设的中水回用系统,将印染废水处理至回用标准后,用于车间设备清洗和厂区绿化,每月减少新鲜水取用1200吨,一年就能节省水费36万元。”这种“政策引导+技术改造”的模式,正成为工业用水总量控制的有效路径。
“你看这个屏幕,现在能实时显示全城各小区各楼层的输水监测数据,但五年前,这些都要靠抄表员骑着电动车跑遍全城。”在中控室,负责人指着动态刷新的管网监测系统说,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据介绍,公司近几年大力投资自动化改造:原水取水环节实现水泵变频自动调节,沉淀池加药系统引入AI算法精准控制药量。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进一步节约了人力成本,不断接近实现“无人化”的目标。
在黄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小组沿着绿树成荫的厂区道路,走进核心生产区。供水间内,四台银灰色的2500立方米供水设备正发出平稳的嗡鸣。“这些设备已投用许多年,采用工频运行模式,能耗相对较高。”黄主任指着墙角的设备模型说,“我们即将引进4000立方米的供水设备,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
走进加氯间,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扑面而来。几位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余氯检测,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我们正在进行消毒工艺升级。”黄主任指着角落里的氯气钢瓶说,传统氯气消毒需要办理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审批过程复杂,储存库还要配备防爆墙、泄漏检测仪,而次氯酸钠属于低危化学品,购买方便,运输储存更安全,毒性更低,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毒成本。
沿着楼梯向上来到沉淀池区域,巨大的沉淀池如镜面般铺展。“这是如海河的原水,刚进厂时浊度很高。”黄主任指着进水口说,“原水先经格栅去除树叶、塑料等杂物,再加入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经过2小时沉淀,到出水口时浊度可降至5NTU以下,水质更稳定。”
夕阳西下,实践小组结束了此次探访。从会议室的数据分析到车间里的机器运转,从泛黄的历史照片到崭新的设计图纸,如皋水务集团供水公司的每一处细节,都诠释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深刻内涵。
正如负责人在临别时所说:“供水行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滴水都带着责任与科技的温度,流进千家万户。”这场探访不仅让实践小组直观了解了供水奥秘,更深刻体会到:城市“生命线”的进化之路,既是技术迭代的历程,更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