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川师学子红色推普实践:语言架桥助农兴 直播带货传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7月10日,四川师范大学“红色薪火·普润巴山”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银耳之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陈河镇,开展推普助农社会实践活动,用语言桥梁为特色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座谈析困:找准语言瓶颈,锚定助农方向
        抵达陈河镇后,实践队第一时间与镇党委副书记向玲(当地校友)及驻村干部围坐座谈,一场“语言与产业”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实践队详细阐述推普项目的背景意义与具体规划,驻村干部则直击痛点:“咱陈河银耳品质没话说,但不少村民方言重,电商直播时讲不清种植工艺,外地客户常一头雾水;日常和收购商沟通,也偶尔因语言隔阂丢了‘好感分’。” 双方围绕“如何让普通话成为农产品‘通行证’”热烈探讨,从电商话术培训到日常沟通技巧,一步步明确“推普融产业”的精准路径,为后续实践筑牢基础。
图为实践队与陈河镇干部座谈交流语言瓶颈对产业的影响。 成汉平 摄
溯源产业:探秘银耳密码,感知语言刚需
        带着座谈中梳理的问题,实践队走进陈河镇的“银耳世界”。刚入基地,“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的巨幅标语便让人感受到产业底气。驻村干部化身“向导”,带领队员穿梭于段木林立的种植区:“咱用7-8年生青冈木做培养基,经选种、接种、控温等十二道古法工序,才有这朵大肉厚、胶质满满的银耳。” 队员们边听边记,在通江银耳博物馆里,从古老菌种标本到现代加工设备,系统了解产业百年传承。“品质再好,讲不明白也走不远。”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下感悟。实地探访让大家真切体会到:打破语言壁垒,是让陈河银耳“香飘更远”的关键。
图为驻村干部向实践队员详解通江银耳古法种植技艺。 何淼 摄
图为实践队跟随驻村干部进入通江银耳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成汉平 摄
直播实践:普通话带货,掀起助农热潮
        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力。实践队兵分两路,一组搭建直播间调试设备,一组梳理产品卖点。镜头亮起,队员们用清亮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开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米仓山南麓的馈赠——通江陈河银耳,泡发后胶质能挂满勺子,炖糖水、煲汤都绝了!” 他们手持银耳展示纹理,现场冲泡演示“软糯拉丝”,还穿插讲述村民冒雨照料菌木的故事:“每一朵银耳都藏着老乡的汗水,方言里的‘用心’,今天用普通话讲给大家听。” 试吃互动中,网友追问不断;订单提示音里,土蜂蜜、陈河大米也持续热销。围观的村民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地址——北京、上海、广州……笑着说:“普通话真能让咱的宝贝走出大山!”
图为实践队员用普通话直播推介陈河特色农产品。 米家仪 摄
展望赋能:语言为钥,解锁振兴新局
        此次陈河之行,实践队既见证了特色产业的潜力,更以直播助农的实效证明:普通话是打通城乡信息壁垒的“金钥匙”。通江银耳的百年匠心需要语言传递,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需要规范表达。未来,实践队将聚焦“推普+电商”深化行动:开展“普通话电商话术培训班”,编写《农产品推广语言手册》,让村民敢说、会说、善用普通话。用语言架桥,让生态瑰宝走向更广阔市场,让红色推普的薪火在助农兴村的实践中越燃越旺。
 
作者:成汉平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红色薪火·普润巴山”暑假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川师学子红色推普实践:语言架桥助农兴 直播带货传薪火
  • 情暖桑榆护乡行,青春践行使命担当
  • 我们是一支由13名同学组成的,怀揣着责任与热爱的三下乡团队,以“关爱·守护·行动”为核心理念,聚焦社会公益实践,致力于在基层传递
  • 07-16
  • 追寻先人脚步,继承“沈浩精神”——巢湖学院三下乡学子赴陈列馆,学习先进事迹
  • 红韵传薪育美德 校地携手启新智——成都工业学院团队深耕德育实践双课堂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