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子走进晏家坝:在田园课堂中读懂乡村振兴的“三治密码” ——记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2日,盛夏的川东大地万物葱茏。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的乡创学校边,蝉鸣与绿浪交织成一首乡村振兴的交响曲。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雷锋青年团”护青志愿服务队的9名队员,在张主任张建平的带领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的指引,展开了一场深入肌理的文化探访与劳动实践。从乡创学校到标准化果蔬大棚,从“三崇堂”德治课堂到花生地里的除草现场,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体悟治理,在晏家坝的田园课堂中,读懂了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和美乡村密码。

 
一、典范之路:荣誉墙下的民生温度
晨光漫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金字牌匾,实践团驻足于晏家坝荣誉墙前——从“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到“全国文明村镇”,七块国家级奖牌与“四川省乡村艺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交相辉映。这座兼具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多重身份的新农村典范,正以“资阳市菜篮子”的实在担当滋养城乡。

二、文化解码:在“三崇”文脉中触摸治理之魂 
 
晨曦微露,实践团穿行在4.49平方公里的晏家坝沃野。这个拥有1700余户、3500多人的村落,正以"智慧乡村"的笔触书写振兴答卷。张建平主任的第一站便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三崇堂”。这座以“崇德、崇法、崇文”为主题的文化阵地,正是晏家坝基层治理的“精神原点”。  

张主任指着展板笑道:“这就是德治的‘软约束’,比说教管用!”  沿文化前行,法治元素融入乡愁巷陌: 漫步于旧房改造的幽静小巷,斑驳的老墙焕发新生,变身生动的法治长廊。这份和谐底蕴,正是其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的生动注脚。“原来乡村治理可以如此具象!”智慧工程与建造专业2023级学生麻芸飒在笔记本上写道,“文化不是装饰,而是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则,这正是我们专业缺失的‘在地性’思考。”
 
、乡野新篇:数字田园里的幸福密码
实时推送公交班次——村口高速路网纵横,村内公交直达城区,水电气光纤全域覆盖的"生命线",让数字田园触手可及。
"夜不闭户是晏家坝的常态!"网格员翻动着治安台账,近年无重大刑案,村民认可"出门不锁门"的安全感。转角处的农时体验园里,研学团队正躬身实践,劳动教育基地提供"付费托管"与"自主认领"双模式,城里孩子在此见证种子破土的哲学。更令人惊叹的是,工青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多社会组织在此扎根,如同毛细血管般激活乡村治理末梢。
青石板路两侧,省非遗工坊与特产展陈馆相映成趣。安岳柠檬的清香裹挟着雁江醋的醇厚,乐至仙酒与藕粉、临江豆瓣在木架上流淌着资阳风味。"从治理到产业,晏家坝把资源禀赋转化成了民生红利。"土木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邹诗宇触摸着夯土墙感慨,"当基础设施成为基底,文化基因便能在现代治理中开出花来。"
 
四、乡愁新韵:老屋活化里的融合之道
服务团踏上青石板铺就的"乡愁记忆"之路。斑驳的百年老宅褪去尘封,在文旅融合的巧思中重获新生:东侧厢房飘出盖碗茶香,改造为村民议事的老茶馆;西院正是昨日探访的"三崇堂",此刻化作德法相融的治理课堂。更引人驻足的是青瓦飞檐的川剧馆——2024年接待游客超三百场,却始终保留着"每季免费为村民演一出大戏"的温情传统。
 
"这是我们村的第十四届春晚了!"翻开厚重的相册:舞台上的"乡村明星"全是熟面孔,小品演绎着邻里互助的真实故事,答对文明知识题的观众还能赢得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奖品。"小奖品撬动大参与,"张主任指着满墙活动照片笑道,"村民抢答乡村振兴政策的劲头比答题节目还热闹!"
 
穿行于白墙黛瓦的街巷,连阴沟都洁净如洗。随机抽查的"最美庭院"评比牌在门楣上闪着光,季度优胜者获赠卫生纸、洗手液等实用物资。"环境治理要像绣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3级学生周平俯身观察排水沟后感叹,"当老屋成为文化载体,连阴沟洁净度都变成治理精度的标尺——这才是城乡融合最生动的'在地化'表达!"

五、雁启新程:LOGO密码里的治理哲学
青灰色照壁上,晏家坝LOGO在霞光里流转生辉,既像一只展翅的鎏金大雁凌空而起,又像双翼化作遒劲的“人”字笔锋。张主任指尖轻抚:“瞧这三色密码:青绿是千亩生态果园,朱红是村党委战斗堡垒,湛蓝是三百年的乡愁记忆。”
 
“符号学里的治理革命!”智慧建造专业2023级学生麻芸飒速写本上墨迹未干:大雁“人”字构型暗合“以人为本”的治理根基,三色渐变隐喻城乡融合的化学反应。“当环保绿、党建红、乡愁蓝在振翅间交融,”她将素描稿转向同伴杨艺馨,“抽象的治理理念就凝练成了乡村振兴最诗意的视觉公约数。”

劳动实践:在花生地里读懂“三化”的落地细节
 
午后烈日当空,实践团来到3组的花生试验田。这片30亩的“川花8号”品种改良田,是晏家坝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的成果,预计亩产可比传统品种增产20%。同学们在村民李大爷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除草作业。
 
“别小看这活计!”李大爷用沾满泥土的手比划着,“除草要‘除小、除早、除了’,就像咱村治理——问题得在萌芽状态解决。”同学们很快发现,田埂边每隔50米就有一个垃圾分类箱,箱上贴着“环境治理常态化”的责任党员姓名;地头的小木牌写着“花生地管护公约”,从除草频率到农药使用标准一清二楚。  
“村居建设标准化、环境治理常态化、文化建设特色化——原来‘三化’不是口号,是渗透到每根杂草的细节。”土木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朱俊峰擦着汗说。3小时的劳作中,同学们累计除草200余平方米,李大爷按“道德积分”规则为每人加了2分,“你们也是咱村治理的‘新村民’啦!”

 
尾声: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青春答卷
7月12日的晏家坝,留下9双沾满泥土的鞋、200平方米更洁净的花生地,更留下一场跨越专业与乡土的对话。当同学们在村口与张书记挥手告别时,田地的蛙声与远处的机器的轰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每一寸被汗水浸润的土地,每一条被规则照亮的村道,每一个被文化唤醒的村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晏家坝的实践则让西华学子看到,当党建引领的“三治融合”遇见青年的专业智慧,希望的田野必将生长出更壮美的未来。

 
作者:邓雨倩、赖玉林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江西师范大学“瓷韵乡兴·永和先锋队”开展环保宣讲活动:童筑生态梦,共绘乡村美
  • “乡播播”助农直播团:田间好物直通云端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安康纺织工厂调研
  •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茶韵中华”实践团:扎根浦北沃土,让传统茶香飘向更远
  • 綦江老兵文庆吉:红色基因代代传,讲好綦江故事需深耕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