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寰行实践团|百年匠心传薪火,古技新姿耀今朝
江西科技学院薪火寰行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有幸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固传统造像”代表性传承人刘节明老先生展开了一场深入访谈与交流。眼前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虽已两鬓染霜,双手却依旧稳健有力——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承载着百年技艺的温度,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东固传统造像这门古老艺术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并不断激起青少年的兴趣。

在与刘老先生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们好似亲临到那段造像的过程,一段跨越数百年的传承史正徐徐展开。交谈伴随着双方言语开展,成员们了解到,东固传统造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当时其第一任祖师凭借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被朝廷看中,随后录入《南京工部匠籍》,成为专为皇室服务的雕盔匠,这份荣耀与技艺从此融入刘氏家族血脉,除去一代由黎氏传承,至今已有53代之多。数百年来,历代传人从未停止对技艺的打磨与创新:从最初的神像形制确立,到雕刻手法的不断精进,再到颜料配比、贴金工艺的改良,每一代匠人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为这门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后,以刘节明为代表的刘氏三兄弟更是大胆突破,将现代美术的构图理念、色彩搭配与传统木雕的刀法、神韵相结合,让雕刻出的神像既保留了古朴庄重的气质,又多了几分生动鲜活的灵气,进一步推动了东固传统造像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东固造像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巧妙融合了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的精髓:神像的姿态中既有儒家的中庸平和,又有佛家的慈悲肃穆,更有道家的飘逸洒脱。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碰撞、交融,又与当地的民间习俗、巫术信仰相互渗透,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都在东固造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今,这些造像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成为研究青原区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资料,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精神世界的窗口。
谈及东固传统造像的传承之路,刘老先生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回忆起年轻时的艰难岁月:那个年代,温饱都是难题,更别提学习技艺的条件了。没有画笔,就折一根树枝打磨光滑当笔用;没有画纸,就把烟盒纸一张张收集起来,用线扎成小册子练习画稿;晚上舍不得点电灯,就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一遍遍描摹、雕刻,常常练到深夜,手上磨出了血泡也浑然不觉。更令人吃惊的是造像过程的艰难,将坚硬的木材晾晒除水却不可开裂,从粗雕到细雕对工匠师的力度与精度要求极高,一处失误可能影响整体效果。面对以上多种困境,东固传统造像的传承曾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情况截然不同。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了东固传统造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门古老技艺吸引,主动前来拜师学艺。更让刘老先生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这门技艺打破了过去“不传外人”“传男不传女”的陈规旧俗,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如今,刘老先生不仅在自己的雕刻厂里培养了弟弟、儿子等家族传人,还收了许多女徒弟,耐心传授从选材、开坯到上色、贴金的全套技艺。他常常对徒弟们说:“传统不是守旧,要想让这门技艺活下去,就得跟着时代走。”于是,他们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作品,开发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东固传统造像走出寺庙、走进生活,以与时俱进的决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