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理学子:一树百年承天变,融安金果载地恩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融安,青山如黛,金桔园里的青果已缀满枝头,预示着丰收的喜悦。为全面践行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宏伟蓝图,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成果,7月9日,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禾下乡音”社会实践团,走进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开启了以“桔香融安情,下乡助柳兴”为主题的融安金桔调研,用青春视角去解码这颗“黄金果”背后的乡村振兴之路。
  顶着炎炎烈日,实践团队来到柳州市融安县金桔苗木繁育基地(农投公司),通过实地察看育苗大棚、比对不同品种、座谈交流等方式,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探寻融安金桔品种迭代背后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奥秘。
  图为实践团队与基地负责人、技术员深入交流探讨金桔发展历史。吴敏松 供图
  三代传承凝匠心,品种迭代破局路
  站在210年树龄的金桔古树旁,基地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融安金桔的“三代传承”发展史。融安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实践团在苗木繁育田里俯身观察,这些亲手触摸到的植株、亲眼见证的培育树苗,让三百年的金桔发展变得可感可触,更让实践团所有队员深刻体会到:每一颗金桔的甘甜里,都凝结着自然的馈赠与世代种桔人的匠心。
  “1986年在大将镇雅仕村发现的变异单株,是融安金桔产业的‘破局者’。”厂长向实践团队员讲述融安金桔的进化故事时,语气中满是对产业变革的感慨。从滑皮金桔起步,到后来脆蜜金桔的培育成功,每一步品种迭代都精准踩准了市场节奏。恰逢电商兴起,改良后的金桔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让世代种桔的农户首次尝到“家门口增收”的甜头,更让“融安金桔”从地方特产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从油皮金桔到脆蜜金桔,三代金桔发展既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人类通过技术改良、品种优化推动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见证着融安县特色农产品从原始种植到精细化发展的进步之路。农投公司作为县级国企,一直致力于融安金桔产业的发展与推广,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推动融安金桔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图为210年树龄的金桔古树。吴敏松 供图
  青山绿水孕珍果,自然禀赋筑根基
  在融安金桔的进化过程中,自然的馈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融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每年的日照时间长,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较大,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金桔积累糖分和有机物质创造了绝佳环境。同时,融安的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土层深厚肥沃,透气性和保水性良好,为金桔根系生长提供了优质“温床”,为金桔的生长和变异提供了可能。
  融安金桔的成功发展,是自然的神奇力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收获自然的馈赠;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如今,融安在发展金桔产业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漫山遍野的金桔林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成为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
  图为基地负责人为实践团队讲解融安金桔的三代品种。吴敏松 供图
  全链发展结硕果,金桔铺就振兴路
  “从零星种植到万亩连片,金桔早就不是普通的果子,是融安人的‘致富果’。”作为融安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金桔带来的变化写在田间地头,更刻在百姓笑脸上。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网站信息显示,2024年融安金桔种植面积为22.6万亩,总产量为26.2万吨,产值3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100亿元,带动全县10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从果农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到返乡青年借助电商、文旅创业,金桔产业不仅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更盘活了乡村就业与收入增长,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成为融安县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力量。
  “南理微光·禾下乡音”社会实践团的融安金桔调研之行圆满落幕。实践团深刻理解融安金桔产业背后是自然与人工的协同、生态与经济的转化,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也真切感悟到,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田间地头,青年当以专业学识助力乡村发展,在实践中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队基地负责人基地负责人、技术员合影。吴敏松 供图
作者:黄灵理 来源: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禾下乡音”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南理学子:一树百年承天变,融安金果载地恩
  • 青春赋能蚝乡振兴: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耕程村实践路
  • 毕节学子三下乡:探访文家坝煤矿,直击现代化矿山安全生产体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