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聒噪的盛夏,我踩着发烫的泥土走进宛东战役遗址。作为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这场独自的寻访,本是为完成实践任务,却在踏入这片土地的瞬间,变成了一场关于爱国的深刻启蒙。

到达宛东战役遗址
站在遗址纪念碑前,"宛东战役殉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文记载着1948年那场激战: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牺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铺平道路。轻抚碑身,仿佛能听见当年冲锋的号角、战士的呐喊穿越时空而来,那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奏响的红色壮歌。

宛东战役纪念碑
偶遇守遗址的老人,他指着远处的村庄说:"当年仗打得最凶时,村民们冒着枪林弹雨给解放军送水送粮,有人为掩护伤员被流弹击中。"他的祖父就是其中之一,临终前反复念叨"解放军是为咱老百姓打仗"。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爱国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军民同心、共护家国的默契。就像这片土地上,战士为守护家园冲锋陷阵,百姓为支持军队舍生忘死,这份双向的奔赴,让爱国情怀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离开时,暮色中的纪念碑愈发肃穆。回望这片曾浸染鲜血的土地,我不再觉得"爱国"是书本里的宏大词汇。它是战士们留在弹壳上的体温,是村民们藏在粮袋里的牵挂,是代代相传的"守好这方土"的叮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再像先辈那样直面枪林弹雨,但那份"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的担当,理应在血脉中延续。这,或许就是三下乡实践中最珍贵的收获——让爱国从口号变成刻进骨子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