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前往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探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老师所在的德合泰木版年画传承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木版年画技艺与非遗文化内涵。
一、寻根问源:刻在木板上的巴渝史诗 梁平木板年画始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题材多为门神、神话故事、戏曲文化,兼具装饰与祈福意义。徐家辉老师介绍,梁平木版年画采用传统手工雕刻、天然颜料套色印刷技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在讲解过程中,团队成员观察到年画制作的工具包括雕版、刷子、颜料等。一幅完整的年画需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绘等多道工序,制作周期长达数月。徐家辉老师详细讲解了色印和套印两种工艺:色印注重色彩自然晕染,通过单一雕版展现画面层次;套印则需多块雕版配合,精准对齐,以呈现丰富图案。两种工艺各有特色,共同赋予年画独特艺术魅力。
梁平木刻年画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曾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图为“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正在聆听徐家辉老师讲解。顾馨悦供图
二、匠心独运:七十二道工序淬炼纸上乾坤 在工作区,墨香与木屑气息交织。徐家辉老师亲自展示了从“起稿勾线”到“雕版成画”的全流程,其繁复程度令团队成员惊叹。仅一套《五子登科》图版便需雕刻月余,而一幅套色年画需经数版精准套印。徐家辉强调,“陡刀立线”最难,刻刀需在坚硬梨木上游走,线条必须挺拔如竹,稍有偏差,神韵尽失。其妻李相容补充道:“印画时力道更要均匀,所谓‘三分雕,七分印’,墨色浓淡全凭手感,机器永远替代不了这双手的温度。”

图为徐家辉老师正在进行木刻。顾馨悦供图
屏锦镇的木刻年画以画面鲜艳而沉着古雅、丽而不媚独树一帜。其独特之处在于人物不分男女老少,均在脸上腮部涂上一笔椭圆的桃红,称作“开脸”。徐家辉老师解释,开脸讲究用细腻笔触勾勒人物面部神态,赋予形象灵魂,是木版年画创作中极具文化底蕴的关键步骤。
三、守护者说:以刀为笔,以心传灯 徐家辉是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守护这门手艺已有40多年。在他看来,年画制作看似简单,实则需经过雕版、蒸纸、刷泥、套印等近30道工序。一幅大尺寸的年画,前后要印十几次颜色,耗时一个多月。
制画之余,徐家辉还在重庆多所高校担任客座讲师,教授传统技艺课程,学生已有数百人。他说:“小时候,我就想要把祖辈留下的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让梁平木版年画走进千家万户。”他还提到,很多地方模仿这门工艺,但都未学到其中内涵,未真正了解年画背后的故事。

图为“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正在聆听徐家辉老师讲解。顾馨悦供图
此次屏锦镇之行,实践团队不仅领略了木板年画的精湛技艺,更认识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未来,他们将继续调研其他非遗项目,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与徐家辉、李相容老师合影留念。顾馨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