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8日,西昌学院“禁毒防艾”青艾先锋志愿服务团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多舍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科普和物资发放,把禁毒防艾知识送进高山彝寨,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发放学习用具200套、生活用品200份,现场接受咨询183余人次。
6日清晨,西昌学院理学院2022、2023、2024级本科生到达木垮村,木垮村村委会宁书记简要介绍了为志愿者讲解了木垮村的现状,包括木垮村的民族组成、脱贫人口、经济来源等,以及摩梭族特有的走婚形式。西昌学院实践队带队老师余力与宁书记进行简单交流,宁书记表示“我们村信息相对闭塞,村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你们的到来太重要了。希望你们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多给村民科普禁毒防艾的知识,我会全力配合。”

图为宁书记为志愿者讲解木垮村现状。唐思盈供图
6日上午,志愿小组走进阿木家,欧杨旭在简单的交流中,了解了阿木的近况,得知阿木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唐思盈问道“你知道关于毒品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吗?你们学校是否举办过相关宣传活动?””知道,我们学校举办过禁毒防艾的讲座,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也讲过,还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阿木一边填写调查问卷一边回答道。通过多家走访,志愿者观察到,受到教育的学生都接受过一定的禁毒防艾知识教育。

图为唐思盈与欧杨旭为阿木科普禁毒防艾知识。罗英供图
"家里有人外出务工吗?""知道吸毒会带来哪些危害吗?"在村民吉克阿妈家的门口边,志愿者唐思盈、罗英、阿子日洛、江雪为吉克阿妈科普毒品以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吉克阿妈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她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沾染不良习气。"以前觉得这些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家,今天听你们讲了才知道要警惕。"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对新型毒品认知不足;二是部分村民对艾滋病存在严重误解;三是卫生条件有限,缺乏专业的医疗咨询渠道。在木垮村,村民阿支坦言:"我们这里太偏远了,平时很少有机会了解这些知识。"

图为唐思盈、罗英、阿子日洛、江雪向村民吉克阿妈科普禁毒防艾。李晨供图
“您知道吸毒会对家庭造成什么影响吗?”“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在木垮村村民阿呷家中,志愿者唐思盈、罗英、欧杨旭、陈弘汁一边科普禁毒防艾,阿呷一边填写调查问卷。阿呷坦言,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但对毒品和艾滋病的认知仍停留在“听说”层面,“以前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预防很重要”。
团队设计了一份涵盖毒品认知、防艾常识等内容的问卷,走访两村共计146余户家庭。调研发现,部分村民对新型毒品伪装性缺乏警惕,对艾滋病传播存在误解。村民马海提到:“有人以为一起吃饭就会传染艾滋病,志愿者解释后我才明白。”

图为唐思盈、罗英、欧杨旭、陈弘汁向村民阿呷科普禁毒防艾。何强供图
在阿依家,志愿者唐思盈为阿依科普了禁毒知识。"陌生人给的糖果能不能吃?"唐思盈举着禁毒图卡问道。"不能!"阿依回答道。唐思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毒品危害,阿依听得津津有味。科普结束后,唐思盈给阿依小朋友送上文具礼包。6岁的阿依抱着新爱不释手:"我要用新本子写作业!"开心地展示着收到的文具。

图为唐思盈给阿依送文具。罗英供图
夕阳下的木垮村炊烟袅袅,团队成员背起行囊踏上归程。3天里,他们用脚步丈量了两个村庄的每一条土路,将禁毒防艾知识种进村民心田。正如西昌学院理学院带队老师余力老师所言:“改变不会一夜发生,但每一次宣讲都是撕开迷雾的光。”

(通讯员唐思盈)